人们使用电脑、手机几乎离不开汉语拼音。 它是我们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与一个人有关。 他就是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
▲ 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江苏常州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早年攻读经济学,1955年调往北京,加入国文改革委员会,专门从事语言研究。
汉语本来就没有拼音字母,用直读音或反切的方法来注汉字是不方便的。 周有光先生认为,要想融入国际大家庭,就必须要促进中外语言的交流。
在“汉语拼音方案”出台之前,中国人使用的拼音系统仍然是1886年英国人韦德创制的“西方拼音”。但毕竟这是西方人制定的拼音系统,而中国人的用法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比如把北京写成“Peking”,把Kung Fu写成“Kungfu”,就是这个注音系统的遗风。
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通话普及的两个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流媒介。
1958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周有光等人提出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 汉语拼音的出现儿童教育网,奠定了普通话发音的标准。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益于周有光的研究成果。 孩子们可以从牙牙学语中通过汉语拼音来学习汉字,而我们每天用手机、电脑输入汉字时,我们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也依赖于周有光老师。
有媒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称呼有些夸张从的拼音,就像踢足球一样,一个球已经踢到了球门从的拼音,最后一脚是周有光踢出的球进了。周有光对这个称呼不以为然。 他认为,自己只是参与最终制定方案的少数人之一,称不上“汉语拼音之父”。 但说实话,像周有光这样能把东西学得透彻的语言学家并不多见。
1979年至1982年,周有光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为汉语拼音进入国际标准化体系做出了贡献。 此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为单位的拼音正字法,形成了《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 50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该词也成为电脑化汉语词库的基础。
汉语拼音的出现,不仅使汉字读音规范,而且大大改善了中国的文盲现象。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率达80%以上。 截至2015年,中国人口的识字率已达到惊人的96%以上。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他的生命跨越一百年,看着私塾变洋校,满街的长辫子变短发,家里的煤油灯变电灯、手写、电脑打字……著名学者余英时评价说:“从经济学到中文,他一直在追寻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也是真正成功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