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中国有嘻哈》上演的时候,我就想写一篇文章,谈谈盖在歌词中所创造的“社会盖”与传统意义上的派格(天地会/阁老会)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巴蜀人口流动。当然,这篇文章的继承关系是鸽子!
不过昨天看到@方石在微博上提到盖参加《歌手》第二季,就想到了盖用的方言。
Gai 改编的“来自大海的笑声”视频可以在这里找到:
让我从我的结论开始:盖使用不标准的四川方言。一部分原因是押韵方便,另一部分原因是普通话教育“感染”了1980年代以后四川人的方言。
首先阔的拼音,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标准”四川话。因为在时间上家庭教育,语言一直在进化,而在空间上,谁胜谁负往往包含着权力的含义(比如北京人通常自称会说普通话,广州人通常会说自己说的是标准话)广东话)。
就我个人而言,“标准”四川话是192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在成都和重庆的都市四川人的语言。我听说这个年龄段的人说话发音规则比较稳定,而后来的四川人由于普通话教育的日益普及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盖的很多翻唱歌曲都是用普通话+四川方言演唱的。我只说部分,标注系统很乱,不是IPA,只是表达意思,专业的语言学家莫晓。
这就是雾!
这句话是GO$H标志性的歌词,也是全曲中最地道的一句话。其中,“this”/zhe4/读作/lε4/,普通话/e/在四川话中标注为/ε/,与英语中“bed”的读音相同。例如,普通话/guo2/中的“国”在四川方言中是/guε2/。此外,四川方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区分扁舌卷和扁舌。“这”不读/zε4/,但/lε4/是特例,多见于重庆方言。
第二个单词“是”/shi4/读作/si4/,符合平舌规则。
第三个单词“fog”/wu4/发/vu4/,这也是四川话的特点之一——四川话有一个浊唇齿擦音/v/,是英语中v的发音,但在普通话根本没有这样的辅音。四川方言/v/音节多为/vu/,如“wu”/wu3/发音为/vu3/。
“杜”读 /du1/ 像普通话。不过顺便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点:普通话读/dou1/的“du”,四川话也读/du1/。能在口语中保持这种发音习惯的人,可以说是相当地道的四川人。
凡笛笛声,琴声被鞘,我在黄河水中蘸墨,轻扫。
这一段大部分都可以,除了符合“齐平舌”(chu、sheng、enter、water、dip),还有一点就是“音”/she?1/读作/sen1/,因为后面四川方言鼻音元音只有/a?/和/o?/,/e?/都是/en/。
“河”/he2/读作/ho2/,不仅如此,很多/e/读作/o/,说广东话的朋友应该对这个特性很熟悉。
但是这句话中有两个发音错误。“莫”/mo4/四川话应该读/mε4/,但是盖用四川话口音的普通话发音,因为这个词不押韵,所以没必要。
另一个是“I”/wo3/,应该是软颚鼻音/?o3/ - 说粤语的朋友应该熟悉这个发音。后面的“我”字也是错的,就不单独列出来了。
可是陆正耀,这辈子就像一把刀,喝一会,就知道自己不老了。
这句话没什么新意,服从的原则上面已经讲过了。不过,歌词中的错字不是“不老”而是“不老”,其中“不”/mei4/读作/mei1/,有点重庆方言。
要广阔,要大声笑,把所有的笑声、怨恨、妄想、贪婪和自由意志都抹去。
错误一:这句话用普通话发“音”。错误 2:“kuo” /kuo4/ 应该读作 /kuε4/,但用普通话发音。错误三:“En” /en1/ 应该发 /?en1/ 带软颚鼻音,但在普通话中也发。
打开你的人生履历,发现你一无所有。如何对待自己,如何控制时间。
这一段读音没有错,只是词汇有点奇怪。“没办法”和“扎哥”是很四川的表达方式,但“怎么样”和“我”很普通话。用“a”和“everyone”代替会更惯用。此外,“cut”这个词应该写成“go”,它只是发音/qie4/。
谁是相处不来的人,土豆要努力了。不管你选择哪条路,我都不会抗拒。
这里第二句听了很久,肯定是字幕错了。原文应该是“捡土豆去XX地上”,因为li /li4/是四川话的两个声调/li2/,而这句话以四个声调结尾。听起来像一句谚语,但我印象不深,而且四川方言不说“土豆”,而是“朝鲜蓟”。
我学不会弯腰,山比山高!
这里的小问题是“shan”读作reflex,大问题是“hard”/ying4/本来应该是/?en4/,但用普通话发音。值得称赞的是,学习/xue2/保留了它的四川语发音/xio2/。
天空!土地!人们!和!
很标准,“地”这个词也以小/ε/结尾,听起来比较地道,“和”读作/ho2/像“河”。
那些委屈和委屈一眨眼就飞到很远的地方,早早的看穿了红尘,并没有与世人打交道。快乐的骑士,想要踏上江湖归途。打坐或修行,不要白白浪费这一生。
“恩”的错误和以前一样,“钻”、“陈”、“周”等都是反射音。可能Gai并没有削减之前的普通话节奏。但后来,“ke”/ke4/应该是/kε4/,“lake”/hu2/应该是/fu2/,在四川方言中严格发音,“sheng”也在四川方言中发音。到了这里,盖渐渐找到了感觉。但是还有一个不太完美的地方,“或”/huo4/应该是/huε4/,用普通话发音。
我们喜欢他们做什么?他们无法捕捉到这种感觉!盖九天蓝月写了广陵三绝,孩子们还在工作学习。
先不说吐舌头的问题,太让人费解了。这里主要有两个错误,即“jue”/jue2/应该是/jio2/,“learning”/xue2/应该是/xio2/。其中,“学”字出现在前面阔的拼音,发音正确,所以只能理解为这是顾韵。另外,“孩”字不是四川的,改成“娃儿”会好很多。
闪闪发光的钻石不会被埋没,找到了也永远不会来。在黑暗中大摇大摆,歌词唱到口吐白沫。
至此,几乎完全变成了普通话发音,所以“无”/mo4/应该是/mε4/,“白”/bai2/应该是/bε2/我懒得说。
听完整首歌,每一个19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四川人都会遇到盖氏四川话发音的问题,我也不例外。这只是程度的问题。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指责盖,因为这种发音变化是普通话教育普及和全国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的结果。
我只是提出一个小愿景。由于上海话和广东话在当地社区的支持下,被认为与普通话大不相同,因此受到当地人的自觉保护。但是,由于我们四川话和普通话属于同一个普通话系统(四川话是上江普通话的主流),而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当地人容易产生“方言耻辱”,所以虽然他们说四川话的人很多,但四川话的独特风格却几乎失传。还是希望大家说普通话的时候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说四川话的时候尽量说标准的四川话。
附上一张来自维基百科的四川常用方言表(这真是用国际音标标注的!):
(题图来自原画师郭果先生,他也是Gai/Bridge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