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人面对的情况不一样,于谦面对的是士气高涨的瓦剌大军和不可一世的太师也先,当时刚经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二十万大军惨败,京城人心惶惶,兵力不足。但大明王朝根基稳固,刚刚结束的“仁宣之治”使得国库充盈,各地勤王之师在朝廷决意固守京师之后纷纷赶到,在于谦的统一指挥下,加强城防,稳定人心,操练军队,最终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明朝,于谦也在战后被封为太子少保。
更戏剧性的是发动这场战役的也先只是瓦剌的太师,他名义上的领导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在也先战败后就派出使者向明朝求和,弄得也先只能收拾残军败将回大漠解决内部分歧,结果这一回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袁崇焕所面对的是空前强大的后金,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后,在明朝的萨尔浒战役之后,明军对后金军在野战上已经没有优势,只能依靠坚城大炮来做防御,皇太极继位之后更为可怕,他重用汉人,模仿朝廷体制设立六部九卿,设立汉八旗,蒙古八旗等等。即便如此可实际上,后金当时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他们屡屡所求的仅仅是封地和岁币,袁崇焕凭借坚固的关锦防线,足以抵挡后金军的进攻,事实上,即使在明亡之后关锦防线也没有被攻破,而是被吴三桂打开的。
袁崇焕死后,后金军围困京师也是绕路蒙古才进入关内的,而且即使多次围困也无法攻破坚固的北京城。明朝之亡确实是亡于流寇,幼儿园资源网,要不是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作乱,明朝还是能抵挡得住后金的。
所以,要问袁崇焕为何没能像于谦那样拯救明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面对的对手不同,情况也不一样,归根结底还是,明朝气数已尽,岂由人力可以挽回。
袁崇焕没什么没有向于谦那样拯救明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袁崇焕和于谦所处时代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也不同。于谦时期的明朝国力还算强盛,虽然说几十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拉打的全军复灭,明英宗也被抓了,但是明朝朝廷反应很快,很快拥立明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且从全国何地调兵勤王,同时明景帝很信任于谦,所以于谦才能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袁崇焕不同,袁崇焕所处时代是明朝末年了,当时明朝内忧外患,明军实力大不如前,而且崇祯不太信任手握重兵的袁崇焕,所以袁崇焕注定是无法拯救明朝。
第二,袁崇焕和于谦面对的敌人不同。当年瓦拉打到北京了但是战略目标就是烧杀抢掠,瓦拉自知没有灭亡明朝的实力,所以就想着用明英宗换点钱粮,这样的敌人很好对付,战场上给它点教训在给个甜枣就行了。而袁崇焕面对的是满清,当时满清不单纯是游牧民族,从努尔哈赤重用范文程开始,满清就开始学习中原文化,所以满清的战略目标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入主中原,所以当时的局势不是一个袁崇焕打几场胜仗就能扭转的。
最后说于谦和袁崇焕的结局都不好,都是被皇帝冤杀了,可他们的精神是值得后世学习的。
两次危机所处环境不一样
明英宗亲征自己作死,发生"土木堡"事件,被瓦剌俘虏。但那时候,明朝没有内乱,于谦通过合理的措施,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之弟铖王为帝,这样明英宗在瓦剌手里就失去了价值。整顿京城防务,各地勤王之兵很快入京,于谦整合京城、地方勤王之兵。明迪朝刚刚经历仁宣之治,综合国力处在上升期。瓦剌是从北元蒙古分裂出来的,蒙古势力处在下降期。
因此于谦可以拯救明朝
袁崇焕时期,这个时候世界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灾人祸不断,农民军不断的起义,满州崛起于东北,已经建立封建制政权,比走下坡路的瓦剌综合国力强多了。而明朝国内,朱元璋的龙子龙孙已经有几百万人靠国库供养。国库一半的收入用于供养皇亲国戚,因此明朝国库空虚,明朝军队粮饷紧张。明朝精锐军队,一月饷银3两半,而满清军队粮饷是80两,两厢对比就知道,明军总不能饿着肚子去打仗吧。所以明军战斗力低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清对明朝也是没有任何办法。
明亡,实际上是亡于内乱,农民国推翻明朝,给满州政权拣柿子。
因为局势已经变了。
于谦守北京时,他的身后没有任何的压力,他只有一个敌人,就是瓦刺。而袁崇焕,他的敌人太多了,既有当面的后金,还有关内的农民起义,还有朝廷上的明枪暗箭。
还有,于谦的时代,明朝还享受着永乐盛世的红利,可到了袁崇焕的时代,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了,残破不堪,已经不是一个督师所能拯救的了。他只能凭着一腔热血,一炮轰死努尔哈赤,守卫着宁远城,希望能让大明多活几天,也许能有奇迹诞生。
只是,他的一片忠心感动了上苍,感动了敌人,却没有感动他一心守护的大明江山。当小刀一次次从身上割下,底下的百姓抢食血肉,他的内心又是何等凄凉……大明王朝,将自己最后的希望亲手摧毁了,那一刻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