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船车所往,人力所至”(《礼记·教义》)。 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是车马,水上则多用船。 就“舟”、“船”二字而言,“舟”比“船”年长。
“舟”字的形变演变
甲骨文“舟”形似一艘翘首尾的小船。 它最初的意思是“船”。 许慎《说文解字》:“舟也舟。” 《易经·西慈夏》:“苦(kū)木为舟,焉(yǎn)木为舟。舟之利,不济也。” 把粗大的树干从中间砍下来,再挖空心做成独木舟,再把木头削成桨。 乘船划桨,可以渡水到达对岸。
《诗经·北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船赏景。” “帆帆”描述的是小船漂浮在水面上的样子。 《尔雅·食水》:“天子造舟,诸侯魏州,大夫方舟,史特舟,百姓乘fú。” “造船”是指将许多船并排连接成浮桥,“涠洲”是连接四艘船,“方舟”是将两艘船连接在一起,“特舟”是指一艘船,“泭”是指竹筏和木筏。 此文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渡水工具的不同等级的等级差异,又说明那个时期的“船”比较小儿童学习网,只有扩大其规模,增加其用途。稳定是使用平行船。 .
“舟”还可以用在动作、举止上,多表示与船有关的乘船渡水、驾船、载船等。 《诗经·北风·孤风》:“深则方之舟。” “枋”为筏,“舟”为舟。 在这里,两者都用作动词,意思是用木筏或船渡水。 《礼记·纪仪》:“是故道而不是径,舟不行。” 这里的“船”是指乘船。 唐代柳宗元《饶鄂碑》:“鄂父醉钓,风起舟的部首,不能上船,溺水而亡。” 这里的“船”是指划船。 唐代李敖《东川刺史鲁公传》中说:“饭斗两百后,舟来商贾相望”。 这里的“船”是指乘船运输。
【明】沈周《别京口》,上海博物馆藏
“舟”指船,也指形状或功能类似于船的东西。 如古代尊、仪等器物的盘,称为“舟”。 《周礼·春官·四遵义》:“裸鸡逸鸟逸,皆有舟。” “鸡仪”、“鸟仪”是形似鸡、鸟的仪,用来盛酒。 同样,后世也出现了“茶船”,即“茶船”,是放在茶碗下面,用来承托茶碗的茶托。 因其狭长形似船而得名。 清代陈留(纪元叟)的瓷器专着《陶雅》中说:“杯托谓之茶舟,空于其中。” 清代另一位学者顾章思所著的俗语辞典《土风录》卷五也记载:“富贵人家的茶杯,用托,谓之茶船”。 《破旧酒戒》诗中有“明日刑二公子,两玉舟已洗”之句。 其中的“玉舟”指的是玉制酒器,与舟无关。
清代茶船
“周”也作部首,属于该部首的字多与船有关,如“舱、船、船”等。
最后说说“船”和“船”。 两者所指相同,只是产生的年代不同。 甲骨文有“舟”而无“舟”。 “舟”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舟的部首,可见“舟”的出现晚于“舟”。 清代学者段玉才在《说文解字传》中说:“古人言舟,汉人言舟”。 从古代文献的使用来看,先秦多用“舟”,汉代以后“舟”用得越来越多。 . 在现代汉语中,两者在用法上最大的区别是:“舟”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用在书面语或成语中,如龙舟、神舟、独木舟、同舟共济、同舟共济等。扁舟、舟车,推舟于水,泛舟于湖; “船”多用于口头。 可以用来组成文字或其他固定结构,也可以单独使用,如游船、轮船、划艇、小木船、河上的许多船等。
《说文解字注》,段玉才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