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经历了隋朝的暴政,并亲自推翻了它,使他深刻认识到,皇帝应减少暴政,多稳定民生,并且和周边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他任内励精图治,善用良臣,招贤纳士,戒奢从简,开放国界,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并且通过和吐蕃和亲,促成了文成公主入藏,极大的促进了边境稳定,最终形成了贞观之治!
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隋唐更替,战乱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继承和发展了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减轻赋役,自我克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继续实行均田制、租庸低调;促进文教复兴,完善府兵制、三省六部制以及科举制度等政策。终于得到了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修订律令,改善吏治,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缓和民族关系、鼓励中外友好往来、稳固边疆,最终取得了经济复苏、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天下大治,人民生活基本改善的理想局面。因唐太宗执政时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后世说唐太宗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斗米不过四五钱”。说到贞观之治,唐太宗和大臣的做法是:
一,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末变乱。他认为,隋朝灭亡主要有三点:奢华浪费,劳民伤财;腐化堕落,荒淫无道;穷兵黩武,耗尽国力。因此,唐太宗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理解为:“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贞观年间才能很注意轻徭薄赋,去奢华、勤俭省,使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生产稳步发展。
二,举贤任能,整饬吏治。唐太宗求贤若渴,用人不计出身,不问恩怨。贞观三年(629年),他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宰相之职,在于纳才”。他隋朝选拔人才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扩大应试范围和名额,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他手下的大臣中,就有庶族寒门的马周、戴胄、张玄素、岑文本等,贵族出身的萧瑀、陈叔达等。来自敌方的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尉迟恭等,出自仇人一方的魏征、王硅、韦挺等。他充分给予这些人权利、参与国政,缓和了社会矛盾。如: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同时,唐太宗十分在意官吏是否清廉,严密监察,李世民非常在意官吏的个人品德,尤其注重地方官员的选拔,他把全国刺史以上地方官员名字写在卧室的屏风上,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选拔、罢黜的依据,由于黜陟得当,以至于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三,完善体制,高效管理。唐太宗既借鉴隋制,又认真纠正其弊端,施行了一整套相当先进的管理制度。中央政府设立三省六部,由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查复核,尚书省六部负责执行,各司其职,彼此监督,其效益与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近似。地方上则沿袭隋代的郡县两级制,为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病,提高行政效率,减轻人民负担。仅从唐初2000多名官吏中就精简了1000多人。唐太宗虽然求贤若渴,但绝不会将低标准,穷于对付,这一点《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述的非常清楚。
四,兼听则明,从善如流。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公元627年八月即位后,就扩大了谏官的权力,又广开言路,鼓励臣下进谏。号召百官“上封事”,要求文武大臣提出关于治国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谏言有功者给予必要的奖励。短短几个月时间,各类上疏就达几千件,经合并整理,能尽快实施的当即实施;没有条件立即实施的分步实施。一时不能实施的,俟时机成熟实施。比如,魏征提出的“偃武修文,中国即安,四夷自服”就得到了很好的的落实。魏征最能犯颜直谏,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唐太宗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所以,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叹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也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五,依法治国,保本固基。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可见唐太宗很清楚法制于理政安邦的意义,责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以宽简原则制定《贞观律》,并要求臣下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则须慎之又慎。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慎之又慎。唐太宗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稳定。故贞观年间刑罚减轻了,但犯法的人却明显减少。
六,以农立本,鼓励商贸。经济上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由于他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发展商业贸易,他不但不歧视商人,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以致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大唐都城长安更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寓兵于农,既节约了军费,又增加了军队战斗力,得以成功平定外患。再辅以友好开明的民族与外交政策,大唐声威遂远播四方,少数部族纷纷投靠归附,周边国家争相往来聘问。文化方面,唐太宗大力设馆兴学、复兴文教,终致唐代文明高居世界最前列,不少国家纷纷出使大唐,请求拜谒大唐国主。
七,平定四夷,光耀千秋。628年(贞观二年),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630年(贞观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攻灭东突厥汗国。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侵犯边境,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契苾何力等率军攻打。吐谷浑战败,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他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归附了大唐王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等西域国不来大唐朝贡,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麴文泰没想到大唐军这么快就杀到了,当场被活活吓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正因为李世民文治武功如日中天,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贞观之治造就了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为此后唐王朝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唐帝国正是由此走向了中国古代的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文明繁荣、富强昌盛的国家。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鄙在当时,儿童资源网,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修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修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贞观之治是大唐王朝的一个小高峰,出现这个繁荣盛世有多方面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世民采用了符合当时情况的制度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制定了比较合理的国家政治机构。划定明确的君权,将相权分为几个部门,也就是三省六部制,这也是皇权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
中书省发出政府一切最高命令,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拟定草拟诏书,也就是“定旨出命”。 然后将草拟的诏书呈送门下省审议,如果诏书中内容存在不妥之处,门下省的谏官有权将其退回加以修正并重新起草,通过门下省的审议之后,然后交尚书省执行。
第二:李世民善于纳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曾说:“贞观年以前,夺取天下以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年以后,纠正朕的过失主要是魏征的功劳。”
第三:突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世民当政后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以德和才作为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标准。 曾子曰:“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这句话也是李世民的用人格言。用师者王:君上谦虚,尊奉贤能之人为师,从而王天下。例如,齐桓公用管仲,燕昭王用郭隗,皆为用师。 用友者霸:君上对下属要像对兄弟朋友一样。例如,刘备用诸葛亮。 用徒者亡:专用言听计从、谄媚的人,必然会失败。 唐太宗善于用人、知人善任、不问出身,才能网罗天下英才。所以,唐太宗有诤臣魏征、王珪等人,谋士有房玄龄等人。
第四,善于御人的帝王之术
李世民有一套手段高明的帝王御人术。 李世民有一套极其高明的管理部下手段。李世民善于运用一些驾驭臣下的帝王术。
总之,李世民建立了一整套组织健全、分工明确、群体庞大的唐代谏官制度,再加上成熟的御史制度,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监察制度,为贞观之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