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波浪;浮跃水面。多形容游水技术高超。唐 顾况《露青竹杖歌》:“曲江 昆明 洗刷牵,四蹄踏浪头枿天。”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市井弄水者 憎儿、留住 等凡百餘人,皆手持十幅綵旗,踏浪争雄,直至 海门 迎潮。”《续小五义》第一一○回:“﹝ 蒋平 等﹞五位分波踏浪,踩水直奔正西。”
踏路
[tà lù]
犹探路。
踏跶
[tà da]
亦作“蹋躂”。犹趿拉。
踏籋
[tà niè]
见“踏躡”。
踏道
[tà dào]
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诸军将校分入殿庭,北向立;朝堂引赞官、引弹奏御史二员入殿门内踏道下,当殿向北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
踏硬
[tà yìng]
谓用脚踩踏硬弩而发箭。
踏雪
[tà xuě]
行走在雪地上。
踏谣
[tà yáo]
1.犹踏歌。
踏局
[tà jú]
亦作“蹋局”。走绳索杂技动作之一。举起一脚,用一脚踩踏。局,跼。
踏蹀
[tà dié]
亦作“蹋蹀”。顿足,踏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女儿子二》:“我欲上 蜀 蜀水 难,蹋蹀珂头腰环环。”《隋书·五行志上》:“周宣帝 与宫人夜中连臂蹋蹀而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帝即位三年而崩。”
踏竿
[tà gān]
踏跷。
踏石
[tà shí]
1.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
踏索
[tà suǒ]
走索。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绳。
蹅踏
[chǎ tà]
1.践踏,踩踏。
踏车
[tà chē]
1.踩踏车船上的轮子,使船行进。《水浒传》第八十回:“先教﹝水手﹞一半去各船上学踏车,着一半学放弩箭。”清 顾炎武《榜人曲》:“儂家住在江洲,两桨如飞自繇。金 兵一到北岸,踏车 金山 三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自 金 侵 长淮,江 上之民,有所谓踏车夫,则操舟楫而杂战卒。”
踏踶
[tà dì]
亦作“蹋踶”。见“踏蹄”。
躧踏
[xǐ tà]
1.践踏。
踏水
[tà shuǐ]
1.亦作“蹋水”。临水;傍水。唐 韩翃《送监军李判官》诗:“踏水回金勒,看风试锦裘。”唐 无名氏《渔父·和张志和词》之十二:“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尊有酒,坐无毡,抛下渔竿踏水眠。”唐 韩偓《玩水禽》诗:“向阳眠处莎成毯,蹋水飞时浪作梯。”
凌踏
[líng tà]
侵害摧残。
踏鞠
[tà jū]
亦作“踏踘”。亦作“蹹鞠”。亦作“蹋鞠”。亦作“蹋踘”。古代一种用于习武、健身和娱乐的踢球运动。
踏蹴
[tà cù]
亦作“踏蹙”。亦作“蹋蹴”。亦作“蹋踧”。践踏;踩踏。
检踏
[jiǎn tà]
实地检查。
踏博
[tà bó]
亦作“蹋博”。古时踢球、六博一类的杂戏。
跙踏
[jū tà]
跨步小心貌。
颯踏
[sà tà]
盘旋貌。唐 王维《燕支行》:“麒麟锦带佩吴鉤,颯踏青驪跃紫騮。”
踏曲
[tà qǔ]
犹踏歌。
踏舞
[tà wǔ]
以足踏地为节奏,连臂而歌舞。
踏籍
[tà jí]
见“踏藉”。
踏蹻
[tà qiāo]
犹踏跷。
踏垫
[tà diàn]
放在房室门口,用以除去鞋上尘土的垫子。
踏戽
[tà hù]
踏车戽水。
踏肩
[tà 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