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梅兰芳和徐志摩,他们总像是两个斗不过的人。一直以来,在市场上流传的两人的故事中,几乎找不到对方。
不愧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人物;另一位是现代新月派著名诗人,新派杰出文化代表。
“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新旧文化代表会不会有交集?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如此,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关系,与梅兰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梅兰芳
关于梅兰芳和徐志摩交集的证据,我们可以从徐志摩的“逆水”说起。
1923年4月24日晚,徐志摩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北京观看了美国霍洛威剧院公司演出的英国话语《林肯》。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这部由世界知名剧团演绎的新剧,在北京新剧圈里收视的同事寥寥无几,就连那些平时装时髦的大学生也不见了。
对此,徐志摩连续四天在《早间新闻增刊》上发表文章,批评和嘲讽新剧产业对国外著名剧团演出的麻木。
在他看来,这些所谓“新剧”的支持者平日里一直喊着要在中国发扬“新剧”,但他们真的认为新剧要来了,但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和欢呼。
徐志摩
“观众席里有不少中国人,楼下是梅瑶和他们的随从,楼上是新晋剧作家陈大北,大北看得开心,忍不住怒火中烧,打了声招呼。 ……他太健忘了,甚至用力踢他的脚,以至于他的前排观众的后背都受伤了!”
此言一出,顿时在新剧界引起轩然大波。众人关注的“焦点”,不是徐志摩像愤怒青年那样的叫嚣,而是文中提到的“媚瑶”。
“梅瑶”是梅兰芳和姚玉夫。显然,他们是旧剧界的代表。徐志摩借梅兰芳批评新剧作家。新剧作家非常反感。
梅兰芳
几天后,北女中上演易卜生话剧《娜拉》,徐志摩半途而废,给了新剧界“逆袭”徐志摩的机会。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徐志摩虽然是个新派人物,但他非常喜欢京剧。据徐志摩的朋友毛子水说:
“有时候去拉库胡同看许志摩,远远就能听到他的歌声,很有可能是在向杨小楼学习。”
1923年5月,徐志摩、林徽因等在真光剧院组织了奥地利大提琴家克拉斯拉的音乐会。
由于观众太火爆,演出票供不应求,徐志摩吵着要加座,引起了新剧界方欣等人的关注。
林徽因
“我在脑子里铸了他的铜像!因为有人让我教我们不要看《林肯》,而是要夸梅兰芳和姚玉甫看《林肯》的徐志摩先生。”
在方欣眼中,大提琴独奏会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观众应该尽情享受。难免,优雅已经沾染了江湖的习气。
巧的是,当天梅兰芳也在场。他穿着西装,与家人和随从占据了一个面向舞台的包厢。
开场前,徐志摩来到包厢前,带着梅兰芳一行人来到后台,去和凯拉斯拉见面握手,然后又带着他们有说有笑的回到包厢。
徐志摩
看得出来,徐志摩和梅兰芳是有交情的,非常熟悉。
否则梅兰芳不会在徐志摩和林徽因举办的演唱会上占据对着舞台的包厢,徐志摩也不会那么热心介绍梅兰芳见Kerasra。
那个时候,梅兰芳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一方面,他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京剧代表。
另一方面,梅兰芳也是新文化人物的目标。包括鲁迅、郑振铎在内的许多进步文人都严厉批评过梅兰芳。
而徐志摩原本就是新派的人物。他称赞梅兰芳看新剧,批评新剧界没人关心。这是为了宣传新剧。
鲁迅
没想到,在一些人眼里,这世上的事非黑即白,赞美梅兰芳似乎就等于赞美老戏骨,才产生了这样的争议。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胡适、曲君农等人的邀请来华。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其实是徐志摩促成的。
泰戈尔来华后,与他接触最多的就是徐志摩。他几乎全程陪同泰戈尔访华,并担任翻译。
梅兰芳曾在《怀念泰戈尔》一文中说:
“在北京的众多集会上,我记得最清楚的那一天是1924年5月8日。泰元早就选择来北京庆祝他的六十四岁生日,我们已经为他的生日做好了准备,他排练了这出名剧” Zidra”是他写的。”
前排左起: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梅大师口中的“多次见面”,说明他和泰戈尔的见面非常频繁。当梅兰芳回忆起晚年与泰戈尔的交往时,很多细节还记忆犹新。
虽然梅兰芳在回忆泰戈尔的文字中没有提到徐志摩,但作为泰戈尔的翻译,徐志摩几乎一直都在泰戈尔身边,所以梅兰芳和徐志摩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相当频繁的。
不仅如此,梅兰芳也是许志摩和林徽因恋情失败,以及徐志摩和陆小曼新恋情开始的见证人。
1924年5月20日,梅兰芳、梁启超等人告别泰戈尔太原之行。
泰戈尔访华期间合影
“就在哨声响起、车轮转动前几分钟,朱诗人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你能把剧团带到印度,让印度观众欣赏你美丽的艺术。’” 我回答说:‘我一定要来印度,一是参观Thawon,二是把我的薄弱艺术献给印度观众,三是去旅行。’”
而徐志摩此时在做什么?他抓住火车上的最后几分钟,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林徽因当时已经是梁思成的未婚妻,是他在送行中的爱情对象。
“我真的不知道我要说什么了……这两天脑子都晕了,睁开眼睛又闭上眼睛看到了前一天晚上那朦胧而清澈的月光……再见!怎么你能打电话给别人吗?相信吗?我想想就快疯了……”
林徽因
信还没写完,火车已经开走了。还没等他把它交给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就看着徐志摩悲伤的表情,一把抢过那封“未寄出”的信,收了起来。在你的行李中。
直到几十年后,梁希华去英国看望恩厚治时,这封信才再次曝光。
这封信也证实了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有一段缠绵的恋情,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对决、断绝爱情,正是徐志摩在“大夜”信中所说的。
众所周知,像徐志摩这样真性情的人,是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的,而梅兰芳和泰戈尔都是徐志摩失恋的见证人。
林徽因、徐志摩
不过,梅兰芳比泰戈尔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见证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并为他们的爱情孕育了温床。
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和陆小曼是在1922年的一次舞会上认识的,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然而,1924年5月8日,当徐志摩、林徽因等名人齐聚协和礼堂演出《齐德拉》时,路小曼真的站在礼堂门口发传单。
一位名叫赵森的工作人员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排练的时候印了很多手册,精美精美,还约定陆小曼在观众厅门口招待的时候卖掉。每册一元…… ” 最忙的人。她把一本手册递给进来的人。同时,还收回了一块外国钱。”
陆小曼
随后,赵森也不忘欣赏陆小曼的风采:
“……你看她纤细的身躯,纤细的腰肢,漂亮的眉毛,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艳丽的红花斜斜,美丽的身躯,轻柔的喉咙,满脸春风。客人,带着那优雅和容貌俊美,难怪被称为第一美女。”
显然,身边有如此惊艳的美女,徐志摩不可能视而不见,所以,起码那天,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但他还沉浸在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中。
后来,徐璐和卢、徐经常外出舞会、剧院等社交场所,梅兰芳的剧是他们最常看的。
陆小曼
众所周知,陆小曼出身名门,从小就痴迷于歌剧。彼时,“南唐北麓”两位名媛,昆曲功底堪比职业演员。
所以,陆小曼和徐志摩经常出现在梅兰芳的舞台下也很正常。
多年后,梅兰芳访问日本时,在上海美术学院工作的陆小曼让她带了一些日本宣纸。梅兰芳回国后,让秘书送了200张给陆小曼用。她不仅不要钱,还鼓励她多画画。
看得出来,梅兰芳和陆小曼早就很熟悉了。
梅兰芳
让我们回到1920年代,当时陆小曼还在“结婚”,热恋中的徐璐两人经常出入剧院、歌舞厅等地方。谣言浮出水面。
迫于舆论压力,徐志摩只好借机会见泰戈尔出国一段时间。
陆小曼在日记中明确表示,徐志摩出国的那几天,去看梅兰芳成了她缓解相思之痛的主要方式,甚至还经常一天看两次。
“那天我没有去梦绿看戏,他回来我就觉得很安全,很鸡肋,是梅兰芳请来的两个隔间,女人去那里有点不方便。,流言蜚语很可怕。”
陆小曼和徐志摩
从这个角度来看,梅兰芳当时邀请陆小曼去戏院的频率很高,两人熟络到她不用买票。坐着。
后来,路小曼还在日记中记录了父亲教他的东西:
“……而你墨战友以前在戏院看戏的时候,两人对视一眼,眼中尽是深情,让人八卦,这叫挂臂。”
陆父的话足以证明,“剧场”是两个人调情、滋生爱情的最大温床。
1930年,梅兰芳访美。熟悉梅大师的人都知道,梅兰芳和“梅党”已经为七、的美国之行筹备了八年,梅兰芳本人也非常关心。注意。
梅兰芳访美随行人员名单
那么,徐志摩在梅兰芳访美中起到了作用吗?从梅兰芳当年访美的名单中,就可以一探究竟。
这份赴美人员名单的顺序,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重要程度的排名。21人中的第三人叫黄子梅。
关于黄子梅的记载史料很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就是《齐如山回忆录》和《梅兰芳美人记》中齐如山十分鄙视的黄姓会计。
在齐如山看来,梅兰芳此次美国之行的经济损失与黄子梅不无关系。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的预算非常紧张,所以对随行人员的选择也非常严格。
梅兰芳访美期间与旧金山市长握手
作为一个只会记账的会计师,黄子梅能成为赴美演出队的一员,很难说与徐志摩无关。
从徐志摩称黄子梅为“黄爸爸”的关系来看秋 徐志摩,两人绝不是一般的熟人。
事实上,黄子梅不仅是徐志摩父亲徐慎如的好友,还是徐志摩创办的“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
据说,梅兰芳每次来上海演出,几乎都会去看望徐志摩秋 徐志摩,尤其是在赴美前夕,徐志摩有着赴美留学的经历,自然也更了解美国的情况。
徐志摩对梅兰芳如何让西方人更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京剧在美国上演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很大帮助。
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
正如傅瑾先生所说:“胡适和徐志摩是梅兰芳接触西方主流文化的通行证。”
1930年7月19日,梅兰芳率团访美归来。上海各界人士在大华饭店照顾梅兰芳。邀请名单上有44人。
包括青年帮领袖张晓林、黄金荣、杜月笙,上海商会会长于和德,央行行长贝祖智,新文化领袖胡适。
在这样一个绝对重量级的榜单中,徐志摩的名字上榜,可见梅兰芳和徐志摩的关系非同一般。
访美归来的第四天,梅兰芳专程拜访徐志摩,亲手献上一幅画,并在题词中称徐志摩为“大诗人”。尊重。
梅兰芳和徐志摩很少同框
两天后,梅兰芳来看望胡适。从梅大师来访的顺序来看,或许我们可以理解,至少在文化界,他与徐志摩的亲密关系是无可比拟的。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遭遇空难,英年早逝。梅兰芳含泪写下挽联:
归于九霄之中的神,直视诗句,想起年华的笑脸;
北来舞三天未见,答应为禹当编剧,推枕失声可惜。
“你从北方来,三天不见你”这句话,透露出梅兰芳和徐志摩之间的深厚情谊。
同年2月,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出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北京女子大学教授。
胡适
陆小曼身体不好,不愿北上,独自留在上海。这样一来,许志摩就有了很多空闲时间。从许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在此期间经常往返于戏院。
那个时候,剧院已经成为徐志摩生活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正是梅兰芳风靡全国的时候。与其说是徐志摩去剧院,不如说是去看《梅兰芳》。
“三天没见”足以说明他们经常见面,而“我已经答应为喻作编剧”也展现了两人的艺术共鸣。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飞机爆炸的轰鸣声散落于风中。人怎能不感叹这个世界的无常呢?
梅兰芳
或许,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如果徐志摩没有登上飞往北京的飞机,或许真的能看到他为梅兰芳写的剧本。
如果是这样,那会是怎样的绚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