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春节海关
潮汕地区过年习俗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这一夜称为除夕春节的习俗,潮汕习俗称之为“除夕”。
除夕前,人们忙着准备各种年货:买鸡、鹅、鸭、鱼; 添加新衣服; 购买新家具和器具; 买年画、对联等。尤其要买橘子、青橄榄等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迎送亲友的好水果。 旧俗以前,男的要理发,女的要“翻脸”。 现在的女性大多为了美观而剪头发。
腊月二十四是“神仙”上天“报喜”的时候。 从这天起,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所有的生活用品、毛毯都洗干净,叫做“收囤”。
除夕前一两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粿品过年。
除夕夜,外出的亲人要回家团圆。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在火炉旁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把“压岁钱”分给孩子,孩子分给父母和长辈。 到了晚上,农家水缸要装满水,米缸要装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象征着“年年有余”、“年年有余”的吉兆。
守岁的习俗很普遍。 等待新年的到来,新年的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叫元日,是新年的开始,立春的意思。 黎明时分,欢乐的炮声响起,家家户户厅堂的大桌子上,摆满了大吉(即橘子,比橘子大,故称大吉)、青橄榄和各种精美糖果。 保佑。 在这一天,大多数人都得吃素,至少早餐不吃肉。 早餐后,大人们带着孩子去拜年拜年。 宾主交换新的愿望,恭喜发财添福等吉祥话; 对于工夫茶,客人向主人赠送大吉祥物以祝贺主人,主人要以大吉祥物回馈主人。
大年初一上午,众多舞狮团和英文歌队敲锣打鼓,拜年各村家家户户欢度新年。 主人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 也有手卷长青叶(俗称摇钱树)或手捧“招财进宝”等吉祥句的书本,贴在人家门上的小红纸; 或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作四句。 ,挨家挨户说吉祥话过年的,都乘机索取一些赏赐。 大年初二、初三,乡镇组织许多文化活动来庆祝新年。 沿街除了设立戏楼演潮剧、山戏、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文歌队、舞龙队等。 旁边是乡村游行表演。 今天还有电影放映、球赛、书画展、猜灯谜等活动。 白天和晚上,人们络绎不绝地参观观赏,一派热闹欢快的迎春气氛。
吃顿团圆饭
临近除夕,家家户户都焕然一新。 于是,主妇们忙着准备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 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连已故的祖先也不会忘记。 因此,家家户户准备好团圆饭后,首先要“拜夫”(祭祖)。 祭祀祖先时,要把代表祖先的香炉从坛上取下来放在坛上,然后烧香祈福,请祖先吃饭。 随后长幼依次跪拜,充分体现了潮州人谨小慎微、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完之后,把祭祖的饭菜重新烧热,在堂上摆好一张大桌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 这是每个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刻。 不管家里平时长了多少疙瘩,此时都应该笑笑儿童教育网,不要说伤心事,不要大声喧哗。
吃完饭,家里的主妇正忙着收拾餐桌,于是一场大扫除活动开始了。 这次打扫不用讲究,纯粹是为了打扫卫生,不像年底那次要用松枝扫。 然后炉子生了,开始准备明天祭祀神灵的供品——素菜。 素菜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芋头做的,有的是红薯做的,有的是大枣做的,还有花生、芋头和红薯混合做的。 素菜的食材应在下午准备好,晾干。 炒素菜时,待火烧好后,放铁锅,倒入大量花生油。 待油沸腾时,将这些材料与粉浆混合后放入锅中,油锅中就会吱吱作响,冒泡。 成熟时,色黄香香,十分诱人。 此时,若家中有客人,女主人会奉上一盘新鲜的炒素菜,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您品尝潮汕名小吃的美味。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辈要分钱给晚辈,晚辈能挣钱的也要把钱分给长辈。 钱不要随便送人,要小心装在利袋里,或用红纸包好。 这就是俗称的“压肚压腰”,意思是从年初到年末,腰包充实,财源滚滚。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孩子睡觉前,家长们会在孩子的肚兜里放一张大面额的钞票,醒来后再取回钞票。
拜年,大橘子
拜年也叫“拜正”。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起床换上新衣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拜年拜年。 通常晚辈会先祝福长辈,长辈再给晚辈寄予希望。 早饭后,他们各自招呼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谚语说:“有心拜初一、初二,无心拜初三、四”。 意思是越早拜年越诚恳。 因此,有些人起床后立即给亲戚朋友拜年,回来后再吃饭。
拜年的人们,无论带多少礼物,其中都少不了大橘子(潮州橘子)。 多多少少无所谓春节的习俗,但不能是奇数。 拜年的客人走进亲友家门,要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祝福。 如果你对老人说“新年快乐”“寿比南山”,老人会笑得没牙; 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的一年有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很悦耳; 做生意的人,听到最多的就是“过年发财”、“市场发财”; 如果他们是正在学习的孩子,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成绩优异。 向他们发送这个问候,他们会对你很好。 落座后,主人会亲切地泡制著名的潮汕工夫茶招待宾客。 临行前,主人会从来客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橘子,然后拿出自己的大橘子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聪明人出门拜年,裤兜里往往只放两个大橘子。 拜完年,裤兜里还有两个大橘子。 因此,有造诣的人把年初的拜年称为“换橘子运动”。
共2页,当前第1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