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会牵着孩子的手走进博物馆,希望孩子能感受到一幅幅名画/艺术品背后的奇妙情感,希望孩子幼小的心灵对艺术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希望孩子和大师成为超级亲密的朋友。
可是问题偏偏就来了,对于艺术,我们粗浅的认为学一些素描、学画油画、学国画就行了,在某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就足够了。对于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关于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不同大师的代表性艺术技巧、每一幅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的情感,好像很不重要,甚至理直气壮的认为那是专业人士应该了解的范畴,应该是大学阶段去学才对。
是啊,在我们应试教育体制中,大家不都是在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画画,然后参加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考试,然后在大学阶段学习各种艺术流派的吗?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学习艺术好像就是为了多一门手艺,多一块读大学的敲门砖,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目光充满美感,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些非凡的经历和奇妙的艺术创作旅程。
可是当我们在欧洲走了很多的国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阶段,常常会在博物馆看见很多孩子在一幅画前流连忘返。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艺术课堂时,发现他们并不只有随意的涂鸦,他们会一起讨论某位画家、某个时代的艺术流派、从史前人类壁画到当代的纸雕艺术,他们都能讨论的头头是道。
最可怕的是他们不仅仅完全针对一件艺术品展开讨论,以艺术品为基准点跨界展开的历史、文化、时代特征都在他们的讨论范围之中,甚至还包括各种科学的内容(我们曾经参与过一群中学生在绘画课上讨论颜料的化学成分)。
这样的艺术启蒙学习真的太赞了!
我们一直认为任何关于艺术的学习都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体会知晓旅程中,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任何艺术的学习都只是在刻意的模仿和技巧的提升。没有灵魂启发着我们,没有情感鼓舞着我们,没有对艺术的爱支撑着我们,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我们不清楚为什么史前人类为什么要在洞穴深处刻画,我们不知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们不认识纳芙蒂蒂、我们不认识画中的圣母、我们不知道维纳斯、我们不了解达芬奇、我们不知道米开朗基罗、我们不知道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我们不理解毕加索,我们不懂包豪斯,好吧,我们的孩子什么都不太懂。
这是西方艺术我们离的太远,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毫无所知。
可是中国的朝代演变了几千年,从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到秦汉帝国的文字和货币、唐朝的太平盛世艺术极大发展,宋朝的瓷器与山水画的艺术……我们还是一无所知。
哦,天哪,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习艺术,在各种创意的绘画课、艺术体验班中浪费时间呢?我们到底要学什么?是为了掌握某项技巧而学,还是为了艺术而学?这大概是所有父母面临的“宇宙级”难题了吧!
一切都是不冲突的,在这个平台,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给家长一副以艺术为基准点串联起来的世界史,在满足孩子(或许是家长)的心理和愿望的同时,让大家与不同时期的艺术流派相遇,将枯燥的艺术转化为生活化的可读懂的美好情感体验,积累起孩子们对艺术的感性认知。
跟我们一起走吧,跟着我们去认识《鹳鱼石斧图》、《五牛图》、《洛神图》,去认识解梵高的向日葵,分析蒙娜丽莎的忧愁,欣赏那位戴耳环的少女,欣赏米开朗基罗西斯廷礼拜堂的《上帝创造亚当》……
跟上我们的步伐,让孩子从幼年开始踏上体会艺术、感知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的旅程吧。
我们相信在长期的积累下,孩子们才能读懂一幅画的动人的细节,才能感受到一件艺术品的形状、颜色、线条、情感的不同;才能体会欣赏一幅画就跟和老朋友对话一样的满足。
这是我们要做的内容:
1.以时间为线串联艺术的发展历程。
2.以地域为界赏析那些举世无双的智慧。
3.以某主题为点艺术化的自由点评/感慨。
我们会尽力做好:
1.可读性强、趣味的艺术跨界启蒙文章(每周)。
2.带着大家一起去深度的欣赏各种展览(不定期)。
3.定期举办艺术类启蒙课程讲座(每月)。
除了艺术还有什么?
1.阅读启蒙,给孩子的书单,给家长的阅读推荐,阅读从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2.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我们整合了众多资源,让社会实践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玩的层面,更权威的人士、更深度的内容,让社会实践好玩,有料,有引导,有启发。
3.我们尊重传统,我们让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不再艰涩难懂,好玩有趣的知识结构。
4.我们重视科学,科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从小培养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为孩子在全球化竞争中做好扎实的铺垫。
本文标签:儿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