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丹的钢笔字称之为书法不妥,顶多称名人手迹或笔迹。
书法、书法,书而有法,法书、法书,有法之书,须有规则,信笔为体,聚墨成形,也谓之书法,无疑是名实不符。
大家可能熟识于丹《百家讲坛》讲解《论语》和《道德经》。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有自己的想法,不过这种想法偏离了经典的本意,导致许多观众对她的讲解太过直白,心灵鸡汤式的输送观点也让观众厌烦。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笔迹透露于丹系自命不凡之人。细看她的钢笔字,写得随便,颇为张扬,不讲规矩。看似脱洒,实是张牙舞瓜,毫无书卷之气。呈现的是满纸浮躁,犹如鬼画符,终是“野狐禅”一路,与职业女性与大学教授实难匹配。
德不配位,反受其累。此言在理,尤其是对曾经当红的于丹教授而言。
所谓才华
于丹的才华,除了能讲《论语》外,也能书法,作为一代大师,这样才配得上才华无两、举世无双的成语,特别是硬笔书法,更是龙飞凤舞,俊逸横飞,大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气势!
1、中国的书画,于丹的书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的书画,一直叫名人书画,真正会书画而出名的,顶多叫个书画名人。而名人就不同了,只要敢提起笔写字,且这里题词,那里题句,那理所当然就是书法。而且,假设“字由心生”的话为真,当然也就体现了他的学识、修养、境界和才华。如果已经是大师,那更不得了,所题的字,不但内容字字珠玑,而且笔笔力透纸背,不敢说是否流芳千古,至少现世马上就有人追捧,立马就有人拍卖,几百上千万的,自有人收藏。
而于丹是众所周知的名人,是人所共识的大师,她的书法非常得体地体现了她的才华,所以才会有人趋之若鹜地找她题字,收藏她的题词,珍藏她的作品。
2、于丹的写字,中国的书法。
可笑某些人,死抱着书法不放,常谓之曰书法书法,书而有法,法书法书,有法之书,讲究什么笔法、结构、章法,还成立专门的组织,划了专门的圈子,把它当成一个专门的门类研习,甚至自诩书法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真是有得聊之极。
事实上,说一千道一万,历史上有多少人把书法当回事?大都不过认为是写字的末技而已。可为什么在所谓书法人的鄙视链上,写字就是不算书法。这我倒要问了,像于丹这样的大师写的,哪个字不是汉字,哪一划没有笔法,哪个字的结构散了架,哪一行串行了,哪一列不成列了?明明笔法兼备,结构合理,横竖该成行成行,该成列成列,比如下面这幅,最后还盖了印章,这当然是书法,是作品,体现了她非凡的才华。
总之,题主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已意识到于丹书法的价值,也许是希望大家,除了注意于丹能讲《论语》外,还应重视能体现她才华的书法!
于丹虽练过字,但称书法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越是不练字越能看出其个性。
”诗酒趁年华”,此篇字迹,显然比其他篇幅写得好。一是说明于丹练过字,二是之所以练过字才掩盖了本人的个性。
从”传播文化价值”、”海上生明月”可以看出她的个性。这两幅字,艺术性不高,显出其个性。从字迹看,大度、张扬,开张,挥洒,露锋占一定比例。这种特点伴随显示内敛不够。
从于丹的百家讲坛看,言谈举止大度大方,大家比较认可。就此,也成就了今天的于丹。字迹中的挥洒,也与于丹在讲座中,朗朗上口的华丽词藻对应起来。字迹中的张扬、开张,与性格的开朗,让人喜欢与之交流和沟通。
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个性具有倾向性。侧重于外向,幼儿园课件,一般伴随缺乏专一。字迹的缺乏内敛正好与之对应。今天如果说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于丹,其实就是于丹的内敛不够引起的学问不足或没有真正悟出论语的真谛有关(与同级学者比)。
在生活中,你若发现某个朋友,写得如下,你会觉得,字写的挺好。
你若知道,这是于丹写的,你会觉得,还行,但肯定算不上书法。
很巧,小视频里我也写过这句――
不过,客观来讲,于丹很多字还确实是行书的结构,若说于丹一点没练过字,肯定不合适。
这字,作为快写的日常字,也算写的好字了,虽然不是很耐看!
倘若仔细观察:海上“升”明月,你会发现,这个“sheng”不是错字吗?应该是“生”吧?作为个知名的文化人,犯错也算正常,但总归是个减分项。
若是,再从笔迹上分析性格,这字的张与驰,信马由缰,表现的太过了!
正如她的讲的《论语》,太喜欢一堆堆空洞的排比了,花拳秀腿的鸡汤文多,真知灼见的干货少。只可远观,不可细瞧――
其实,我们更喜欢的是厚积薄发,张驰有度~不论是书法,还是才华。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