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因其暴政迅速失败,历史迎来刘、项争雄的楚汉战争。刘邦何以成功?灭掉项羽之后又怎样应对新一轮的挑战?刘邦性格里到底有怎样的素质,让他从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秦失其鹿,刘项争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以摧枯拉朽之势兼并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但秦政过于严苛,横征暴敛,二世又过于无能,无法收拾局面。“天下苦秦久矣”,随着陈胜吴广在渔阳点燃火种,全国各地义军蜂起,秦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群雄逐鹿于中原。所谓:“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山东群雄中,势力最大当为刘邦与项羽。
刘邦剧照
刘邦与项羽都是楚人,而楚人相比他国人民,对秦人的仇恨更加沉重。楚人与秦人的风俗差异是最大的。秦人自商鞅变法以来,奉行严酷的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民。而楚国疆域辽阔,治理也相对宽松,楚地人民生活很自由。秦法与楚俗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而秦在灭楚战争中,也遭受了楚人坚强的反抗。楚亡国前,楚南公断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楚地响应陈胜、吴广的号召最为积极。
(楚汉传奇 项羽形象)
人们看待历史时,经常会割裂历史,仅把刘邦、项羽放在楚汉相争的历史环境中。但如果我们细究刘邦的生平,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前195年,享年71岁。而秦于前223年灭楚,前221年统一六国,而于前207年灭亡。所以刘邦在33岁之前,属于楚国治理之下,占他生命的近一半。而他为秦民仅有14年。前209年,他48岁时,拉起反秦大旗。项羽出生于前232年,24岁随叔父项梁起义。这样来看,我们就能更好探究刘邦与项羽的思想与经历,而且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刘邦与项羽成败的原因。
项羽剧照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正是他的年轻导致的心高气傲、他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造成了他的悲剧。而刘邦作为一个经历战国乱世、秦世兴衰的长者,更能在合适时候做出合适的选择。刘项成败之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代不断有人探讨。但我们还是来听听刘邦自己与群臣探讨的作出的总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二、六国复起到郡国并行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秦汉之际的史事时,说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决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柞,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擅。”陈胜吴广本是一介草民,但有鸿鹄之志,感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暴政揭竿而起。但由于势力的薄弱以及秦应对的迅速,很快就失败。但陈胜一呼而天下应,不光楚地之人迅速地响应,韩、赵、魏、齐、燕各国的旧贵族也纷纷乘乱复国。
虽然六国都有反秦之师,但楚无疑是其中最强的,也是出力最多的。项梁起兵后,拥立楚王的后裔楚怀王,楚怀王成为六国反秦联盟的盟主,进行反秦的总指挥工作。楚怀王曾与众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源自楚地的刘邦拔得头筹,先占据了关中之地。而此时,项羽正在巨鹿与秦军主力进行作战。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赢得了反秦之役的关键性胜利。所以顿时声名大振,惊动天下。项羽没有称帝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野心,他只是想恢复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局面,区别是群雄要臣服自己,西楚霸王有高于其他王的地位。于是,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广封诸侯。因其强势,刘邦只好向项羽屈服,首封为汉王,由关中迁徙汉中。
(楚汉传奇 韩信形象)
但刘邦不甘心屈居人下,很快借义帝之死向项羽发动进攻。刘邦进攻霸主项羽,必然要联合其他诸侯。进军过程中,他一面派说客游说和拉拢,一面则借武力来使之屈服,促使战争迅速的推进。虽然战争不断向着有利于刘邦的一面发展,但是刘邦却也面对着许多难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很关键,几百年诸侯林立的局面使人们心中对于王、侯的执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追随刘邦建功立业是为了封王封侯。但刘邦心底是不想恢复诸侯的,他想建立秦一样的大帝国。但现实使他不得不屈服,第一个向他抛来的大难题是张耳请封。张耳、韩信率军攻破赵地。随即刘邦命韩信进军齐地,但韩信却以士卒疲劳为借口按兵不动,同时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半年后答应了这一请求,放弃了在赵地复置郡县的想法。
但随即他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韩信势力的不断壮大。韩信的势力已经壮大到可以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方士蒯通就曾劝韩信据齐地而自立,韩信因与刘邦的情谊而拒绝。但刘邦却始终对韩信持有复杂的情感,韩信在攻破齐地之后,上书刘邦说齐地情况复杂,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便有权压制齐地的反抗。刘邦收到消息之后破口大骂,张良踩了刘邦的脚一下予以暗示。刘邦马上转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刘邦是极不情愿的,但为了时局还是勉强接受。
三、从异姓王到同姓王
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因为关东异姓王林立,让他如鲠在喉。刘邦曾想建都于洛阳,但是张良和刘敬向他上书说明关东诸侯的威胁和关中守备的好处,才让他改变主意。刘、张二人一致认为关中具有地理优势,可以“东制诸侯”。刘邦初称帝之时,建立的并不是像秦始皇一样统治天下的秦式帝业,而是同项羽一样号令天下的楚氏霸业。
(楚汉传奇 张良形象)
刘邦致力于削弱并除掉东方的诸侯,他最初的想法是废诸侯而立郡县。韩信在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之后,刘邦便在齐地改设郡县。临江王共驩反叛之后,也在其地改置南郡。但现实渐渐让他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六国故地的确不像他想的那么容易直接治理。韩信在请封时讲道:“齐人变诈,难以郡县治之,而必须立王。”这是托词,却也是事实。六国故地几百年传统的治理习惯,难以通过制度迅速调整。而且刚刚覆灭的秦就是前车之鉴,齐、楚、燕、赵之地与秦风俗迥异,却通用秦法,所以这些地方反抗最为激烈。因此,刘邦再次顺应时势做了妥协,中和的改异姓王为同姓王。
《史记》记载:“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与刘邦的生日在同一天,在群臣看来,他不是像其他王一样是功臣,而是刘邦的亲近,对刘邦想封他为王感到不满。但燕王臧荼反叛之后,刘邦御驾亲征,故意给卢绾积攒战功,以给他封王。平定战乱后,刘邦如愿封卢为燕王,在不受他人要挟下第一次自封诸侯王。这是刘邦进行的一次试验,封自己的亲信,而非功臣宿将为王。
(楚汉传奇 刘邦形象)
在封卢绾为王成功之后,刘邦开始大力铲除异姓王,同时大肆分封刘氏宗室为王。从高祖五年始,刘邦先后铲除了燕、楚、梁、淮南等异姓王,仅留一个势单力孤的长沙王吴丙。“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分别为: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刘邦为了巩固这一形势,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自此汉建立了西部为郡县,东部为诸王国的郡国并行制。
文史君说:
刘邦本是楚地一小民,壮年遭遇楚亡国之事,临近暮年,投入反秦的事业中。早年复杂的经历与丰富的人生经验,让他在与项羽的争雄中,成为最终赢家,威加海内。但刘邦在战争中,必须拉拢其他诸侯和笼络功臣宿将,尤其是对大将韩信的处置。面对郡县理想和功臣请封,他最终妥协,广封异姓诸侯。待他权势稳固后,试图取消诸侯。但是几百年封建诸侯的传统以及各地形成的不同风俗,加之秦代覆灭的教训还在眼前。现实使他再次妥协,广建同姓诸侯王。刘邦临终之际,吕后请名医为他治病。他大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而正是他的知天命,通人事,靠这六个字,才让一介布衣的他手提三尺剑,成为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9月。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刘邦夺取天下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确立了“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则争雄天下,退则据关而守”的战略。因为此战略,所以刘邦即使每次都是逢项羽必败,但是只要性命在,大后方都能送过来粮草士兵,从而东山再起。这也是萧何被列为汉朝建立第一功臣的原因。刘邦没有韩信,最终也还是会得到天下,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因为环顾四方诸侯,有这样大战略,而且占据这样的地利条件的领袖的确是很少,刘邦耗得起,其他人都耗不起。当然,项羽也有大后方,也有大战略,那就是占据彭城这个四战之地,便于四面出击,谁不听话就打谁。从这个战略就可以看出,项羽的确是霸王而不是帝王的素质。彭城虽然便于出兵天下,但是却易攻难守。在兵力占优势时,可威慑天下,群雄拜服。一旦弱势,就容易被围剿。彭城战略决定了项羽出兵只能够速战速决,一旦被拖入战争泥潭,打起了消耗战,则容易后方起火,陷入被围歼的命运。后来,楚军粮草被彭越切断,彭城被韩信占领,根据地周殷被黥布策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的失败乃是典型的战略失败。他不是战死的,而是困死的。虽是猛兽,无奈落入陷阱,利齿又有何用。
战略的背后是政治意图。刘邦的战略部署,反应出其欲一统天下的构想,这个构想应该是在第一次“破武关,入关中”时成型,儿童网,不然又如何会有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气魄。因为有了更长远的计划,所以才能克己以争取天下民心。相对而言,项羽则短视的多。一进入关中,就让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依然是十足的流寇作风。至于后来建都彭城,更可看出,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政治方针,只是想做个天下诸侯的霸主而已,谁不服就打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项羽只是个战无不胜的战神而已,身上的政治细胞少的可怜。如果项梁未死,他叔父二人应该可以荡平天下吧。
2:注重外交,善于结盟,孤立了项羽。不得不说,刘邦十分善于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对付最主要的敌人。T原来属于项羽的力量,比如张良等最后都加入了刘邦的阵营。与其说刘邦做得好,不如说项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刘邦挖墙脚。项羽过于笃信武力,刚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别人臣服于他,畏惧他。所以诸侯对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虽然怕,却是心怀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势重时,其他诸侯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虎落平阳,新怨旧恨一起爆发,恐怕诸侯就是欲除之而后快了。他既缺乏从根本上让各路诸侯依附自己的意愿,又怎么会花费心思浪费在这些势力上。武力压制他们好了,谁反叛就灭了谁!只是想不到,压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强!刘邦则相反,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以“利”诱之。靠着利害分析,项羽的“大棒”外交最终难敌刘邦的“胡萝卜”外交了。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终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嗨,大家好,我是@丁川优品君,跟大家互相交流沟通就是我最高兴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识有缘,您能看到我的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缘分,很荣幸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就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我认为中国曾经有过一段绚丽的历史—楚汉相争,韩王刘邦与人杰项羽争天下,当时天下很多人都不看好刘邦,觉得他只是一个无赖、草寇,怎么可能会一扫天下,项羽乃是项燕之后,一身武艺纵横天下。怎奈最终还是四面楚歌,被刘邦击败,刘邦夺得了天下后,建立了汉朝,在他即位期间也是天下太平,到底为何刘邦一个小小泗水亭亭长的出身也能一统天下、封皇称帝?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觉得有几点特别重要的君王品质,他刘邦都具有!
礼贤下士是首要的,刘邦就是因为善听人言才能在楚汉相争后期屡战屡胜,先是获得了萧何的跟随,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也不放弃他;后来又是感动了张良,使张良留下来辅佐他一统天下,要不是张良,恐怕刘邦的命早就在鸿门宴的时候交代了;最后又是重用韩信,即使他出身卑微还仅仅是刚入伙的,但他坚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么对待身边的人,哪会不被他感动,于是纷纷都来投靠他,最后定下这局面
第二是刘邦特别重信义,曹操曾经说过忠义可能不仅仅是忠义,更像是一把杀人的利器!
第三则是他特别理解别人所做的事,常常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在他投靠项羽时期,他的物资特别的匮乏,他的士兵一个个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就有个士兵去偷了项家军的吃的,但不幸被抓住了。后来被他的领头领了回去,准备押入大牢。正巧遇上刘邦,刘邦问他犯了什么事,那个士兵的领头边说偷盗,偷了别人的食物。刘邦忽然特别严肃的问偷了谁的?回答说是项家军的,他毫不在乎的下令放了他,他只说了一句话:“没偷老百姓的算什么,没事,只是偷项家军的而已,没吃的我还抢呢!”就这一句话,便让原本不满他的弟兄们一个个都甘心为他卖命,很理解自己的弟兄们。
以上的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只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个人认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非常在乎人民,他知道自己如果对人民不好,他便就像暴秦一样被推翻!所以,他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在乎民生。在他还是沛公的时候,驻扎在沛县,他手下唯一的副将雍齿奸淫妇女,他却没有姑息,哪怕自己只有这一个会带兵的!后来要不是因为那个被奸淫的妇女出来澄清她是自愿的,并且帮他求情,恐怕他就真的被腰斩于大庭广众之下了。自那件事之后,刘邦便下令士兵不得出营,怕的就是会骚扰到沛县的百姓们,如果人民都容不下他们的话,他们就真的无路可去了……
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都发表评论!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一个人想要成功,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天时、地利、人和。与项羽相比,看似没有任何优势的刘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根本的原因是他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天时:陈胜吴广起义为刘邦后起奠定基础;刘邦先入关中,约法三章,收买人心
陈胜吴广起义,已经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大大削弱了秦朝统治者的力量。可以说,陈胜吴广的失败给了刘邦一个绝佳的可乘之机。刘邦在起兵之后,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子,慢慢成长为统帅一方的将领。
《史记》有言:“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王”。而事实上,正是刘邦先入关中,并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收买人心。一先一后,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入关之后,萧何还四处收罗秦朝遗留下来的各种图册文书,掌握天下山势地形。
掌握先机的刘邦,还适时进行宣传造势,树立刘邦的至尊无上的形象。让百姓们认为刘邦有天子之相,为刘邦创设牢固的群众基础。
地利:刘邦在南郑养精蓄锐,后火速还定三秦,占领关中大部地区
项羽分天下时,故意把刘邦分到南郑,企图把刘邦封锁在边险地区,实际上却给了刘邦休整的时机。南郑土地肥沃,地域辽阔,对于实力还不能和项羽相抗衡的刘邦来说,休养生息再好不过了。
另外,项羽还把关中要塞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关中地区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属于军事上的要塞之地。项羽如此分配,这等于将关中拱手让给了刘邦。此后,刘邦迅速还定三秦,占领了关中大部地区。
反观项羽,他坐拥彭城,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楚汉之争爆发后,北有齐王的军队,西有刘邦的汉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项羽两面受敌,一退再退。
人和:刘邦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从善如流
特别是在楚汉争霸的后期,跟随刘邦的人才萧何、韩信、张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先是萧何来投奔刘邦,在他最落魄的时候,萧何不离不弃,心甘情愿做他的副手;张良是杰出的战略家,全靠张良出谋划策,刘邦才一次次脱离险境。刘邦还重用经历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即使他出身卑微,还做过项羽的手下,刘邦统统不计前嫌,坚守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原则。
在萧何、张良和韩信,“汉初三杰”的辅佐下,刘邦终于后来居上,一举打败志得意满又一意孤行的项羽。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民心是最根本的资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的天下也是由此而来。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