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荣幸回答题主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理由有如下几方面:
一、个人才能 两人都是稀世英雄,当代豪杰,都是开了挂的人物。但我认为柴荣更胜一筹。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黄老之术,且为人谨慎笃厚。
(周世宗柴荣,器貌英奇)
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对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 。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也!"
在位仅六年,取得如此丰功伟绩,实殊不易。可惜天妒英才,他想要的三十年只是奢求。
再看看宋太祖的功绩: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据传,他还设立“封桩库”,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有差距吧!我理理。1:柴荣在位6年,太祖在位16年。2:柴荣内政外交,
顺理承章。太祖精力在两次“杯酒释兵权"
3、柴荣开疆拓土,太祖大都处理内乱。4、太祖对燕云十六州没有太多办法。
柴荣个人能力完胜。
二、国家层面 柴荣得国,民心归附,将相用心,因而开疆拓土,政通人和。虽仅在位六年,但己释出强国气象。而太祖得国不正,举步维艰。才有后来的“杯酒释兵权",才会实行变态的“重文轻武",使国家象只肥羊,外悔难御,任人宰割。
得江山后,太祖把柴家供起来,未尝不是因为柴家得民心。通过赵家历代的渲染,柴荣形象依旧高大,未尝不是因为柴荣太优秀!
柴荣和赵大其实都能打,但柴荣北伐的时候突然死去,后周退兵,之后发生了赵大篡位,他为了维护地位,不得不对内进行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对外也没有继续北伐,而是先南后北,这就给了辽国喘息的机会,之后就再也灭不了辽了。如果没有柴荣的突然病逝,后周不说灭辽,至少可以拿下完成的燕京和其上人口,这样国家防线稳定了,这个朝代的国防威胁就比北宋要少的多的多了。
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根本不具有比较性,因为后者的光辉实在是太强大。如果其能继续执政,至少在柴荣这一代,不仅一统华夏指日可待,开疆拓土再现大唐盛况也并非难事。
柴荣出身低微,身份贫贱,这让其对民间疾苦了解甚透。在上位之前,经历了诸多磨难,跟随郭威南征北战,不仅培养了治军打仗的本领,为人行事也是极得人心。
自从李唐安史之乱以后,200年的时间内,整个华夏陷入了纷乱的局面无法自拔,而周世宗却有拨乱反正的巨大历史功勋,这不可磨灭。虽然他在位时间较短,仅仅六年,但是却完成了很多帝王穷尽一生都难以完成的任务。
即位伊始,他便制定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三十年之后,柴荣的能力,还华夏一个统一安定的盛世图景不仅完全有可能,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必然结果。
能够立下如此宏图大志之人,绝非一叶障目徒有空言之辈,也绝不是因为「周世宗英武,若不早死必可一战平燕云远胜两宋」一句空洞的假想。 而是他在位的短短六年里,已经极称职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北中国政权的首领的本职工作,其军功政绩是汴京政权从割据军阀过渡为真正大一统王朝的不可磨灭的一环。
征伐四方,所向克捷,高平之战令强敌北汉“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破孟蜀夺秦凤四州把他们打回四川,夺淮南十四州六十县把南方霸主南唐打成江南国自去帝号, 接连打败三个方向的强敌,让他们从统一中国的竞争里出局,为之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而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出征,趁敌国庸主在位,一路招降纳叛,兵不血刃,从北方霸主契丹虎口拔牙抢回关南二州三关十七县,对其后中原王朝与契丹的长期相持更具重要战略意义。
所以《五代史》里称赞他是「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
有人说,柴荣之前经历的战争太过轻易,以至于他一意孤行准备趁乱取幽州,进而将外族赶出关外。实际上,前期柴荣面对的敌人不仅实力不弱,反而是当时最强的势力。只是因为规模相对于李唐或者两宋同样的战役要小上很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整个中原的人口大为减少,甚至很多地方早已到了十不存一的境地。
再加上当时中原地区并非仅有后周一国,还未曾一统华夏,所以从规模上看自然要较前后朝小了不少,不过这都无法抹杀柴荣的丰功伟绩。最终以其所能,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内便一手构筑了北宋统一天下的基础。就这一点而言,无论何种溢美之词,均不为过。
只是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周世宗年纪轻轻壮志未酬便魂归西天。如果他真的能多活几年,那么所取得的成就绝非宋太祖两兄弟可以企及,即使仅仅六年的功绩,也非他们二人能够媲美。
对历史问题进行假设,是永远无法得出结论的。因为人是会变的,任何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
英明如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其晚年也是比较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更典型了,执政早期和晚期是截然不同两个人。假如柴荣没有英年早逝,谁也不知道再过个五年十年,那时候的柴荣会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根本没办法进行比较。
不过既然是假设,如果假设后期的柴荣和早期的柴荣还是一样的,那么柴荣继续执政,至少和赵匡胤会有两点不同:
第一,不会实行“重文抑武”政策
赵匡胤的天下,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来的。这个来路不正的天下,让赵匡胤很害怕,将来某天其他武将也会通过同样的方式,把他老赵家的天下拿走。所以,他“杯酒释兵权”,并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狠狠打压武将。
这个政策的后果就是,大宋朝国防力量越来越弱,看似名将很多,26个英文字母,但实际上被辽国压着打(签了“檀渊之盟”),被金国压着打(北宋灭亡,连徽钦二帝都被掳走了),被蒙古压着打(南宋直接被灭掉了),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而柴荣就不一样了。首先他的宝座是从他的义父郭威手中继承而来的,得来非常正当;其次他本身就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不管是征北汉,征后蜀,征南唐,还是征辽国,柴荣都是指哪打哪,一路胜仗。
所以,如果柴荣没有英年早逝的话,绝对会重文也重武。
第二,会早日统一天下
柴荣有个三十年规划:“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他还点名让二十多名大臣写命题作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最终,柴荣选用了王朴的《平边策》,制定了统一大计,并积极加以实施。
当时,柴荣已经把辽国锤得没脾气了,如果多活几年,趁热打铁,很可能就把辽国给拿下了。再按照《平边策》办事,一个一个地去锤,很可能就把天下给统一了。
后来的宋朝,不但没有一口气把辽国干掉,让敌人壮大,始终奈何不得,还采取了“重文抑武”政策,自断一臂,严重削弱自己的战斗力,导致处处挨打。到了最后连自保都难,更别提统一天下了。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