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一种欣赏性和艺术性。 我想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然而,一个小小的汉字书写,却能反映出很多人对书法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 因此,它是个人修养、品德、能力、信念等综合素质的载体。
因此,古人早就有像自己这样的故事。
比如王羲之的《魏夫人笔阵题记后》:
纸是阵,作者是剑,墨是甲,砚是城,心是将,功是副将,构是谋,作者好坏,进入和退出是命令,而拐点是。 杀亦作作者和,止角者亦皱眉。 书开头不能尽善尽美,第一次正确,第二次少了形,第三次略像原作,第四次点缀多一些,第五次也在画画。 如果是生涩的,不要轻举妄动,做二线三线,但是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滑,要劲,不能数次数。
王羲之认为,一个人的书法是一个人身体特征和精神状态的体现。 我们看一个人的字迹,就好像看到了他的性格,看到了他的作为,看到了他的行为。
从文学艺术的发展来看,我觉得这件事还是要追溯到孔孟。
几千年前,中国出现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孟子。 孔子说,《诗经》可以用来形容君子的良好品德,它可以使人明事理,可以团结人心,可以表达不满。 这是他对艺术的最高评价,也就是说,他认为艺术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让艺术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样,孟子也说过“知人论天下”的观点——
赞其诗,读其书。 不知道是谁,有可能吗? 故知其论,亦为尚之友!
孟子的思想是非常睿智的。 如果说孔子说艺术联系人的修养儿童教育网,那么孟子则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就需要了解人的生活、修养、道德和价值观。
因此,作为一本艺术书籍,它必须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水平。 如此一来,书如其人,字如其人,就十分合情合理了。
但这是枯燥的,形象不生动。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中国小学课本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笔顺。 很多时候,课本喜欢标注汉字的笔顺。 有的笔顺符合书法规律,有的则不符合。
在部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笔顺。
从课本规定来看,有些笔画是先横写,再竖写,显然不符合书法的笔顺。
看任何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都是先行后横,那么谁对呢? 为什么古人要这样写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需要立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与和类似的词的含义,比如“右”和“左”。
如果我们看甲骨文,甚至只看篆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古汉语中,左和右就是方向的左右,所以在篆文中,左是一只手向左伸,而right 是面向右的手。 伸出手。 因此,在古汉语中,“右”常与“右”联系在一起,首笔为弧形篆书,下笔为弯笔,代表手的分支。
所以在古汉语中,右上有这两个部分,都类似于和。 因此,很多人在书写时,往往先横后横,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篆书弧线的痕迹。
所以,看中国书法的楷书,很多带字的撇号,往往被当作横撇号对待是的笔顺,代表着一种对古汉字的致敬。
其实,这种敬重精神可以说是一个书法家,甚至是一个文字学家的修养和内涵。
当我们的语文课本不断地使用“错误”的书写方法而不知其意义时,我们似乎并不责怪它们,因为历史上各种不得不改的事件,让我们的语文书写变成了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笔顺的不合理性,是不是也可以恢复传统的面貌,重振传统呢?
所以,每个字的细部处理,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修养最深的体现,尤其是他的文化修养,从书法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除此之外,中国书法所强调的人的道德修养是的笔顺,也是写如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颜真卿,他的书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颜真卿的书法气势磅礴,刚健有力,充满了一种寓意。 是充满了人生各种力量的存在,展现了他作为国家栋梁应有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
所以,写如人,是有很深道理的。 如果你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说明你的修养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