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书法书籍。 此书法集收正篆9353幅,加崇文1163幅。 一共10516个字形。 《说文续》有“今叙篆合古文”之说,可见其收藏的字体以小篆为主,另有与小篆不同的“湛文”、“古文” . 据考证,《说文》古文是战国时期除秦氏以外的其他六国所著。 振文又名大篆,是周宣王年间初步整理的一种繁体小篆。 古文、真文只选用与正篆不同的字体,符合《说文》的选字原则,所以数量很少。 《说文解字》是书法书,但不是普通的工具书。 它对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的阐释,使其具有与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 是经学、文字学的必读之作。 书。
《说文解字》的价值
《说文解字》是一部解释经文的书法书籍。 秦始皇焚书骚扰儒学,并立“执书令”,儒家经典不能存在于民间。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借董仲舒的话,提出“废诸家,独尊儒”。 李大夫讲五经,有经、经二种。 金文经是用现在的隶书写成的,其经文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重在解释意义。 《古文经》是河间先旺等人发现的孔子壁上的一本书。 是用古字写的。 许慎是古文经学家贾奎的学生。 因能作《说文解字》,以五经之言解经义,人称“无精无双”。
《说文解字》衍生出《说文》(又名《说学》)。 “学”源于书,因为“书”蕴含着“学”的精神,“学”的精神可以从书中挖掘出来,“学”可以得到书,也可以超越书。 《说文》是中国传统的文字学。 它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影响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它讲的汉字是一切经典和文化的基石。 要理解《说文解字》和《说文学》的重要性,我们引用之前的三个评价:
清代吴派考据大师王明生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着书应以许氏为本,先学其文,后精于训诂。故, 《说文》是天下第一书,读遍了天下所有的书,不读《说文》,还是不读。其余的书,不能说你不懂儒家思想。”
我国近代国学大师黄侃曾列举古代“小学”的10本专书,包括书法书、韵书和义书。 他明确表示,在10本书中,《说文解字》的重要性居首位。
近代文字学家蒋良夫在《古文字学》中说:“汉字的一切规律,都表现在小篆的形体上,这是自书画成为夹金文以来的最后阶段,它概括了发展的一切趋势汉字的一切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
这些崇高的评价是因为《说文解字》一书确立了汉字的本质,描述了汉字的成义原理,论证了分析汉字的基本方法,奠定了汉字研究的基础。人物。 同时,它也是最典型的古代文字学和通史论着。 没有它,就很难全面了解古代典籍和中国几千年的语言文字史。
《说文解字》的成就与特色
《说文解字》选择小篆为主要字体,以秦代规范的《仓颉篇》中的3300个小篆为基础,将9353个字形聚合在一起。 《说文解字序》许慎说:“自孔子六经,至左丘述《春秋传》,皆古文所成,义可得。” 也就是说,他认为汉字的结构意图是可以解释的,所用的方法是汉代以前建立的《六书》。 在《说文解字》之前,“六书”只有名字,许慎在他的记述中首次对“六书”下了定义,并提出了例文。 虽然对《六书》众说纷纭,但用《六书》的前四本书来分析汉字的结构,一直是中国文字学最传统的方法,也是“六书”的重要贡献。说文解字”。
许慎自己在《说文解字续》中介绍,秦书有八体,同一个字用各种字体写法已经有很多种了。 汉字的字体和字形已经有很多了。 原则上每个字只选用一个小篆,少用楷书和古文。 他的选字原则是建构形义相结合的汉字构形体系。 该系统中的单词之间具有有序的关系。 这里仅举一例:《说文·羊部》:“羊为吉”。 “善则吉,随羊随羊,此合义美。” (籀文从誩)《说文》:“懿,己之威,从我羊。” 这四个指令,虽然没有放在一起,但是从“羊”变成“羊-美-善-义”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羊在古代是专门用来做饭的,所以“羊”字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香山一”是“羊”字再造的一个字,更上一层楼,自然与吉祥、美好的寓意间接相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字符的配置和逻辑是相互关联的,字符是可以解释的。 每个词都处于与其他词的关系网络的中间,因此不能随意解释。 如果有人说“美”上的两个点是两朵花,那么“羊”上的那些字就证明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汉字作为书写汉语的符号且的部首,具有这种系统性,但书写是个人行为,表面上看很乱。 如果没有人描述这个系统,普通人将很难看到。 许慎用了20年的时间,广纳博学之士,建立了这套构形系统,让汉字的规则脱颖而出。 只有《说文解字》之后,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才能得到理性的认识和验证。 ,被用来解释文件,汉字成为一门科学。
许慎聚合了9575个汉字,采用“一首诗建一类”的方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汉语“部首”。 今天的部首叫“查部首”,主要作用是方便读者在海量的汉字中找到自己想查的字。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称为“结构部首”。 它的作用首先是把与部首、部首形义有关的字归组在部首下。 哪个字放在哪个偏旁,必须从形义统一的角度来确定。 以《水部》为例:《水部》是《说文解字》中最大的一部,共464条。 系按义可分为以下8段,括号内本小类字数:部首(1)、河名(146)、水流声、水流貌(99),水域与泥沙等物(29)、水利与人们生活和人类在水中的行为(41)、雨及其状态(17)、地下水形貌(33)、饮用水与水、人类体液 (98)。 这可以说是古代水的百科全书了,分析的很详细,整理的也很详细。
正因为《说文解字》部首是结构部首,在意义和形态上体现了表意汉字的特点,所以其归纳性低于现代格部首,划分也更加细化。 《康熙字典》部首由《说文》540进一步归纳为214个,《新华字典》进一步归纳为201个。一方面,这表明由于现代楷书书写的简化和简化。人物,与小篆相比,人物论已经退化; 比如看《说文解字》的结构部首:
《说文解字》将、、(屮、艸、茻)分为三个部首。 这三个字的形状是相互包含的。 如果单论外形,完全可以合二为一。 但是这三部分构成其他字的目的是不同的:艸是后来的草(草的根),表示草本植物的范畴。 今天草的大部分字都在这个部首下。屮是艸的一半,但不代表艸的类型。 小篆的,,(tun,xun,every)都在这部分。 “屯”的本义是聚拢,如草苗初生之时,聚力破土拱出地。 “迅”,《说文》用“火烟冒”来解释,“每”《说文》用“草开花”来解释。 说明这些字的意思是向上涌现或向上生长。 而符部只有,,(陌、莽、瓒)三个字。 “暮”是古字“暮”小学生作文,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天色已晚。 “莽”就像一只狗在草丛中肆意奔跑,“葬”就像在草丛中埋葬尸体。 从这三个字可以看出,在造字时,乔象征着草和草原。 由此可知,三部首的分离,不仅以字形为依据且的部首,还考虑了字形所体现的字义。
《说文解字》还有许多其他成就和特点。 徐慎将每个字的形状与古代文字的实际含义联系起来。 这对于传承和修复古代经典而言,将是何等的伟大! 如果没有《说文解字》,我们怎能对汉字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呢! 可见,前人对本书及其所产生的汉字科学的高度评价并不为过。
《说文解字》的当代应用
《说文解字》是一部古老的书法书籍,但因其在排字、释字、汉字衔接、表现汉字本质特征等方面的诸多成就,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
在此,先不谈《说文解字》和《说文》的高端研究价值,只谈其在科普领域,尤其是语文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每一个汉字的解释都必须解释其结构,教师需要一本权威的参考书。 《说文解字》蕴含着丰富的汉字理论史料。 对现代汉字的解释有直接的启发,是最好的权威:
《说文解字》的本义是最权威的。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常识判断“car”中的“turn”、“wheel”、“rail”、“spoke”、“axle”等词的意思,因为这些词表达的是与汽车相关的事物今天仍然存在; 不过,“直辖市”“辖”中的“辖”字为何来自“车辆”,需要特别说明。 《说文解字》告诉我们,“辖”有“车钥匙”之意,即车轮固定在车轴两侧。 那个装置。 这次让我们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轮子不在外面控制就无法固定,车轴两侧的固定装置决定了整车的宽度。 因此,“管辖权”被扩展为“管辖权”。 这个装置也叫“钥匙”,“钥匙”的意思也由此而来。
《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解释,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字义,不至于以古今用而走偏。 以“除”字为例。 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通义是“消除”、“消除”。 很难理解数学的“消”和“除夕”的“消”是这个意思。 《说文解字》:“加之宫之威严。” 解释了“除”的本义是宫殿前的台阶。 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引申为数学中“除法”的意思。 一步步上下台阶,引申为“置换”。 沈括《梦溪笔谈》说:“以新除旧……次序谓之淘汰,自下而上易改。” 因此,“除夕”是新岁与旧岁交替的夜晚。 这里我还需要解释一个特别容易让人误解的词。 古代传记中常有“罢官”之说。 很多人用今天的词义来理解,“罢官”就是罢免官员,恰恰相反。 《汉书·景帝记》:“先罢官。” 意思是换一个官职,调到一个新的岗位。
由于《说文解字》在解释汉字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研究《说文解字》,首先要熟悉它的文体。 前面说过,《说文解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字典。 看不透的,遇到什么字就查什么,查的时候就查那个字。 真正读好这本书很难。
清代《说文》有四大名家,各有代表作:桂符《说文义正》、段玉才《说文解字注》、王允《说文例》、朱俊生《说文通训》 《丁声》对于学习《说文》很有用;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参考段玉才的《说文解字注》就足够了。今天介绍的《说文解字》是一本比较全面通俗易懂的书,大家可以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卢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
《说文解字》这本书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许多古籍出土后,一方面证明《说文》对汉字的解释是正确的。 还是很牵强,没有说服力。 徐慎拟定的风格也有理想化和不现实的一面。 汉字毕竟是人文符号,不是数学符号,不可能无一例外的那么工整。 比如《说文解字》要补部首9×6×10=540,书中有一些多余和补部首。 这些前人已经指出,学习时要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