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汉字的艺术。 要想写好书法,首先要写出规范的汉字。 但是很多人的书法总是差强人意写字笔顺,缺乏笔墨之美。
原因是忽略了一个简单但重要的因素:笔顺。
字是由笔画组成的,笔顺不掌握好,字怎么写得好?
什么是笔顺?
笔顺的意思就是笔画书写的顺序,哪笔在前,哪笔在后,有明确的规则,笔顺是笔顺的简称。
笔顺有三层意思:一是简洁; 第二,它是准确的; 第三,它很漂亮。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 比如甲骨文,虽然号称是文字,但是笔顺非常复杂,不利于文字的流传。 第二点是通过笔顺判断是否有错字。 第三点是书法的魂义,也是笔顺最重要的意义。
笔顺是书法美学价值的体现。
笔顺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从古代书法家那里继承下来的。 笔画发展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可以说书法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形成的艺术。
为了达到不同字体的造型美,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笔顺。 篆书、隶书、草书都有自己的笔顺,其中楷书、行书的笔顺最为相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里面有很多勾子。 而正是这些勾线勾线,更显出笔画的魅力。
由于现代汉字的笔顺受到严格规定,书法笔顺的奥秘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正逐渐被遗忘。 但书法是一门活的艺术,书法书写的笔顺是不能拘束的。 既要受到规则的限制,又要达到审美的表达。
如书法中“方”字的笔顺为【点、横、横折钩、撇】。 坚持这种写法,更加自然流畅,充满情趣。
那么国家颁布的《汉字笔顺规范》与书法笔顺有没有冲突呢?
答案是:是的。
官方颁布的《汉字序规》并非纯粹沿袭古代书写习惯。 毕竟这个笔顺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一定要规范一下。 但回顾书法史上的经典,很多名著,如《兰亭序》、《祭侄稿》、《赤壁赋》等,笔顺“错”,却令人印象深刻人物。
就书法写作而言,其实很多字的笔顺“错”了却精彩! (这种“误写”只是相对于现代规范而言的),
举例如下:
1.“对”字
标准字符是水平的儿童教育网,然后是撇号,如动画所示:
但是,钟繇、王羲之等古人一般都是先写后横。 横画与下部衔接较好,如下图:
以下示例人物依次为刘公权、赵孟俯、苏轼、孙过庭。 先“放下”再“横画”,大有拥抱狂潮之势:
2.“是”字
“有”字的笔顺与“左”字的笔顺相同:
但古人通常这样写“是”:
其实,“有”字是相当难写的。 它的笔顺对美感有着典型的影响。 先“横”后“撇”,多半是呆板的,不好看的。 以下“错案”依次为钟繇、赵孟俯、王羲之、米芾所著:
先写“略读”再写“横”不是更美吗?
3.“诚”字
现代标准笔顺是先横后素:
但其实先横折钩再横接更自然,更顺滑,顺滑代表自然。 这种“顺风顺水”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下图依次为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蔡襄、米芾的人物。 从绘图和笔画连接可以推断,它们都是先写后横的“错误”书写方法。 这感觉好酸啊!
4、“必须”二字
在古代书法家中,黄庭坚是“点”字最厉害的一位。 黄庭坚的《注上座贴》是“点”的代表作:
如果让黄庭坚按照现代笔顺写“必”字(即三点隔开),他估计想扔笔了!
如下图大家可以看到,古人写“必”字的“错法”,其实是最大化了三点之间的呼应关系,让三点的气息更加连贯写字笔顺,你仿佛能听到最后三分的跳动声。
如果以现代笔顺标准为标准,那么下图中四大古代书法家(王羲之、智永、柳公权、赵孟俯)的书写方法都是“错误”的!
5.“耳”字
现代标准的写法是在末尾写下长横线:
书法的笔顺基本要求透劲(五体皆有),而透气则可抒情。 能写出无限精彩! 这叫做表达感受。
看看古人是怎么写的。 以下案例依次为刘公权、郭权、王羲之、赵孟俯的笔法。 柳公权的长竖是悬针竖(意思是末笔),其他三个字比较明显,竖笔都是末笔。
概括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笔顺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写得自然、优美。
行书之所以是最实用的文体,是因为行书流畅快捷,行气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气功说“楷书要行”,就是说楷书要符合“行”,这样气息才会顺畅。
汉字书写的抒情表达不受规范性文件的限制。 书法是活的艺术。 我们用毛笔写字,一定要坚持自然写法,符合人性,直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