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泰网道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子华,字秋实,后改名子清,字佩贤。祖籍浙江绍兴,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人。他是近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第一代杰出作家,是继冰心之后崛起的标志性散文作家。
在当代中国,“朱自清”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散文和优美文笔的代名词。但若要真正了解它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我们还是要着眼于它所处的时代。
新文化运动后,散文跌落神坛
今天我们讲文学体裁,一般有四大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就重要性而言,小说无疑稳居榜首。说谁是作家,有没有小说——有没有小说——往往是第一标准。王朔曾说:“作家这个称号,我一直觉得,一定要写小说才配得上这个称号。” (《我见鲁迅》)如果一个人以写散文为主,那他似乎就没有那么自信了,总少了点什么。. 比如以写散文成名的刘良成先生,一定要写几部小说。
这种现象,其实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才有的。在古代,两者的地位是截然相反的。曹丕说:“创作文章,是治国大业,是不朽的大事。” (《电论·文》) 只有一流的作家才会写散文。比如号称“八代文衰”的韩愈,都是用散文写的。当我们打开古代文人的集子时,要么是散文(和文言文),要么是诗歌。写小说,写剧本?我不能失去那个人!所以,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金瓶梅》的笔名是谁的“兰陵笑笑生”!《红楼梦》一开始也是匿名出版的。在古时候,
五四运动后,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他们一方面提倡小说小学生作文,认为小说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另一方面又提倡用白话文写文章。他们在改写文学史时朱自清散文 家,按照西方的文学观念,把散文看作是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一个无限广阔、难以界定的文学领域,提出了四大文体论。陈平原先生在谈及五四后散文的发展时曾说:
“昔日的‘文坛霸主’,如今沦为‘末席’。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所发表的‘文章’,扬名立万,祈求永垂不朽,经过如此一个功能的限制和价值的重估,几乎已经被改造了。”
于是,中国文坛几千年的散文“王”地位一下子跌落。普通读者认为写小说的是作家,那什么是散文呢?那些以写古文为主的传统文人认为,写白话文如何写出真正的“美文”?
不仅白话文在普通读者眼中显得矮小,朱自清还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的序言中说:“它(散文)不能算作纯粹的艺术作品,它不同于来自诗歌、小说和戏剧。” 高与低的区别。”
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散文在文坛的地位将岌岌可危。还好,有朱自清。
朱自清为白话文提供新标杆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十分广泛,既有记叙文、抒情散文,也有自然风光散文、抒情景物,也有以批判黑暗现实为题材的政治散文。此外朱自清散文 家,他还贡献了一批游记和学术论文。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真实。
作家的生命是透明的,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是基于他自己的生活。读完他的散文,可以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为他的传记作者省去了很多麻烦。
以自己的生平为题材写文章,与他的文艺观密切相关。他曾写过一篇名为《文艺的真实性》的论文,将文艺创作按真实性进行编号,认为“相较之下,自述作品最真实,为第一等”。了解自己胜于了解他人,用更实际、更详细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经历总是更容易。他认为,“在现代文学中,自传体作品日益兴盛,主观倾向日益强烈,法国甚至说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自传性的,这大概是试图接近真实的缘故。”为了
因此,他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展开,他称之为艺术上的“求诚之心”。他呼吁:“我们要有真正自由的生活,要有真正自由的文学艺术。” 正是这种文学洞察力,决定了他“求真”的创作倾向和基调。
二是真爱。
求真不仅求事实的真实,更需要感情的真实。有了真情,散文才能写出精彩,不用花言巧语。
以真情打动人心,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突出特点。他的经典小说《背影》,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在一次家庭变故后去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如果拿绘画来类比,这篇文章的风格几乎就是白描,毫无文采。但文章一出,就火了起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什么?叶圣陶说,这篇文章“做到质与质兼备,以真情与气质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文选序》)评论家李广田指出:
”《背影》这篇文章只有几十行,却只有1500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具有动人的力量,是因为他的坦诚,以及其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这类文章,表面看起来朴实无华,实则能散发出极大的感动,堪称朱先生的代表作,因为这样的作品恰恰代表了作者的个性。”
另一部《致死去的女人》也是如此。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他的前妻吴仲倩。作者依然用线描的方式,讲述了亡妻终因积劳成疾,历经抚养孩子、操持家务、家人冷遇、战乱等种种磨难熬了过来。本书的人生历程再现了一个平凡女性温柔、淳朴、勤劳、睿智、善良的形象。平实朴素的叙述中,有浓浓的乡愁,也有因悲伤的回忆而激起的怨恨、痛恨、后悔的复杂情绪。,读之不堪。文章发表在《东方杂记》后,广受读者好评,被誉为“最有爱”写的“最文艺” 人。一位女老师说,每次她给学生读这篇文章,讲到最后,总会听到学生们发出一声叹息,让多少女生偷偷揉红了眼眶。
三是细腻。
如果说朱自清在记人散文中用的是白描手法,那么在写景散文中则用的是工笔手法。
朱自清的散文遵循写实主义的原则,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和深入体会。他认为“见多识广”,主张“要散‘我’于世间,参透万物,观其大小、大小、半径、轻重,从而你可以分析地。逐渐认清‘我自己’的真面目”。
这一创作手法的原型是《荷塘月色》。他夜游荷塘,仔细观察荷香月色的景色。他又善于比喻,一笔一划写下来。一篇文笔华丽、文风细腻典雅的文章诞生了。
朱自清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他对所描写的对象观察得非常认真,每一分钱都要细究。《荷塘月光》出版后,一位陈姓读者给他写信说:“蝉夜不啼”。朱自清很重视,问了很多人,都说蝉夜不啼;他写信给一位昆虫学家,对方回信并抄了一段给他,说:“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段话”,证明蝉是不夜啼的。晚上打电话。朱自清认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这样一个“节”,或许是个例外。他继续仔细观察,亲耳听到月夜蝉鸣两声,
朱自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接受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他融合中西文化,创作出充分体现汉字之美、具有民族特色的白话文。制度与??作风的标杆。李光田先生指出:
“当时的作家中,有的来自老基地,常有一股陈腐的气息;有的来自国外,常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西欧末期的颓废气息。 “世纪。朱先生不是这样。建立了一种纯粹而简单的新鲜工作风格。” (《朱自清文选序》)
认清自己的优势,专攻散文,终成高手
一种风格地位的确立,最终要靠这种风格的作品来说话。朱自清进入文坛的时代,是白话文需要精品来证明自身价值的时代。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上学时,他正赶上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积极参与新文学创作。起初他写新体诗,以其清新活泼的诗歌在诗坛崭露头角。1919年2月,出版处女作诗集《睡吧,小人物》。1921年加入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雪王朝》第一卷,收录了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作品集,其中包括朱自清的诗词19首。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长篇抒情诗《毁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24年出版诗文集《痕迹》。
还参与发起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创办第一本诗歌杂志《诗歌》月刊。在教学过程中,他支持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和晨光文学社的活动,努力开拓中国新诗之路。
然而,“毁灭”却被视为他作为诗人的最高境界。此后,他基本不再写诗,专攻散文。为什么要放弃诗歌而专心于散文呢?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的“前言”中,他进行了自我剖析:
“我是大时代的一枚棋子,一个普通人。不用说,我的才华薄弱,所以我一直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歌,小说,散文。25岁之前,我喜欢写诗,但近些年,我的诗枯竭了,我已经写了很久了。”
“我觉得写小说很难,别说长篇了,就是短篇小说。我这辈子都学不会那种节俭严密的结构!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我的材料,把它们都做成取而代之。至于戏剧,我什至不敢涉足。我的写作多半是散文。。。。。。。。。。。。。。。。。。。。。。。。。。。。。。。。。。读者。”
在年轻时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使命的人是幸运的。朱自清深知自己的才华和爱好,25岁就放弃了诗歌和小说。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4年发表《欧洲游记杂记》和《伦敦杂记》;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和我》。
朱自清深耕散文多年,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他以其著名的“美文”创作成就,证明了白话文也能写出美文,打破了旧派白话文不能是“美文”的迷信,从而巩固了散文在四大体裁中的地位。正如鲁迅小说确立了白话文小说一样,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也确立了散文文体。这是朱自清在文学上的不朽成就。
作者简介:金泰望道,无界文化传媒公司签约作者;一名大学教师和一名法学博士;曾当过警察,也供职于中央媒体,长期从事政论评论和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