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故事。
某大学一位教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的时候,突然从门外从进来两个暴徒,他们二话不说,三拳两脚就把教授打倒在地,满教室的学生们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歹徒已经逃之夭夭了。但这位挨了打的教授从地上爬起来,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学生们说:“请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将刚才所发生的事情当做作业叙述交上来。”同学们按照教授的要求写完交了上去,全班总共几十个学生,既然有几十种不同的叙述。有的说教室里冲进了两个神经病患者影响教授上课,被教授打了出去。有的说歹徒把教授打倒后,教授跳起来把他们吓跑了。甚至还有的说教室冲进了三个人,教授左脚踢飞一个,右脚也踢飞一个,一个左勾拳又把另外一个打倒在地,后来他爬起来跑掉了。
教授把学生们的描述一一念出来,学生们都为他们不同版本的杰作而哄堂大笑。最后,这位教授抖了抖手里的作业纸说道:如果你们要问我,什么事历史,那我告诉你们,这,就是历史!
个人认为,历史书籍,历史典故,固然好看,但可信度真的不敢苟同。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这么发达,还有那么多的虚假的东西,更何况是成千上百年的事情了。历史事实确实是存在的,但永远无法被精确描述,我们所说的历史,纯粹就是当事人根据自己脑海中所残存的光影片段,或者他人的文字或语言传达,加上自己的构思,所形成的一种描述事实的角度。所谓成王败寇,再加上历史都是由胜利方书写,除了记述事实外,历史,也承担了解释现在的作用,历史的真实性,更加大打折扣。钱钟书先生曾认为:历史是人些的。我们所说的历史,纯粹是当事人根据脑海中残存的光影片段,加上自己的构思所形成的一种描述事实的角度。成王败寇,再加上历史都是由胜利方所书写,除了记述事实,历史也承担了解释现在的作用,历史的真实性更加大打折扣。所以,结论就是:
历史真实存在,但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我们要了解历史,参考历史,但不能太相信历史。
吕雉带着她一对儿女在田间锄草,26个英文字母,一个老者走过来向吕雉讨口水喝。吕雉给老者水喝,还弄了一餐饭给老者吃。
老者吃饱喝足,仔细端祥吕雉,说吕雉将来必然大富大贵。
吕雉来了兴趣,把儿子刘盈带到老者面前,问自己的儿子将来会怎么样?
老者对吕雉说,你的富贵就是依靠你这个儿子带来的。
吕雉又把女儿带过来,问老者。老者说吕雉的女儿也是大富大贵的人。
老者说完就走了。此刻刘邦恰巧从旁边的房屋走出来,吕雉就向刘邦说起老者为她和儿子女儿看相的事。
刘邦听后,感到很惊讶,就问吕雉,老者呢?
吕雉说刚走不远。
刘邦追上老者,问老者自己将来如何?
老者说,你的儿女长得和你很像,你将来贵不可言。
刘邦心里很是高兴,对老者说,如果我将来富贵了,必定重谢你。
后来,刘邦果然当上了皇帝,吕雉当了皇后,儿子刘盈成为孝惠皇帝,女儿当了公主。
这个老者是谁?叫什么名字?哪里人?看人居然看得这样准。
刘邦当了皇帝后,派人到处去寻找这个老者,却渺无踪影。
这真是奇哉怪也,皇帝下令,动用全国的力量都找不到这位老者。那么这个老者是不存在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而作为历史学家,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人物呢?
而且还把他说得活灵活现的,好像当真有这么回事。这里面究竟隐藏什么样不可告人的秘密?
我们暂且放下不表,去看另外一个更为奇特历史细节。
魏王豹的夫人叫薄姫,薄姬的老妈魏媪突然心血来潮,请来当时名闻天下的女相师许负来给薄姬看相。
许负说,薄姬当生天子。
魏王豹听后,心情激动不已。他本来是跟随刘邦打项羽的,此刻离开了刘邦搞独立,和项羽眉来眼去。
刘邦派韩信去修理了魏王豹,将其活捉,又让他守荥阳。项羽攻荥阳甚急,刘邦手下将领周苛担心魏王豹反复无常,一刀将魏王豹斩了。
魏王豹的夫人薄姬被关在永巷织布。
一日,刘邦到织布车间检查工作,见薄姬姿色出众,便将她收入后宫。
刘邦身边的美女实在太多,忙不过来,几乎把薄姬给忘了。
刘邦宠爱的两个美女闲来无事,聊起了薄姬。
刘邦耳尖听到了,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刘邦身边这两个宠姬是簿姫的旧相识,三人曾有约,富贵了不要忘记姐妹。
而现在她们两人受刘邦宠爱,而薄姬却备爱冷落,过着孤寂清苦的日子。
竟然还有这样的事?刘邦对薄姬有同情怜悯之心。于是召幸薄姬。
神奇的是,一幸即中。
薄姬生下了儿子刘恒。
刘邦驾崩后,吕雉的儿子刘盈当了皇帝。奇怪的是,吕雉将刘邦的宠姬儿子关的关杀的杀,唯独将薄姬放出宫中,让她去代国和儿子刘恒团聚,而对刘恒也没有加害。
许负可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相师。坊间传闻她出生时,手上带着一块玉,而这块玉隐隐有周文王的八卦图。而且不满百日就开口讲话。人们争相慕名来看望这个神童。
有的人来看许负,许负会发笑,而有的人来看,许负就哭。
一个婴孩一会而哭一会而笑,也很正常哈。不正常的是,凡看到许负哭的人后来都遇到灾祸,看到许负笑的人都升官发财。
秦始皇知道后,认为是国家祥瑞的征兆,赏了黄金一百镒(相于2000两)给许负的父亲许望,要他善加抚养。
许负长大后,还为刘邦,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看过相,说刘邦有天子之表,萧何等人皆为将相。
刘邦称帝后,封许负为鸣雌亭侯。
这样一个著名的传奇女神相,那么许负为薄姬看相,预言薄姬将生天子的事,不可能不会传到吕雉耳中。
既如此,难道吕雉不担心薄姬的儿子将来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应该是将薄姬的儿子一刀杀了,以绝后患才对。
而吕雉偏偏没有动薄姬的儿子,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哈。
吕雉死后,大臣果然立薄姬的儿子刘恒为帝。
许负当年为薄姬看相说她会生下天子,竟成真了。这太不可思议了,许负真有这么神吗?
这个问题我们也暂时放下,再细看另一个奇迹。
臧儿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王娡嫁给了一个姓金的普通农民为妻,生下一个女儿。
一天,一个相命先生说臧儿这两个女儿会大富大贵。
臧儿听后,惊喜万分,愣是把大女儿王娡从金家要回来,将她送进皇宫做了太子刘启的宫女。
刘启对王娡宠爱有加,生下三女一子,儿子叫刘彻。
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汉景帝废掉原来的皇后和太子,立王娡为皇后,立王娡生的儿子刘彻为太子。
汉景帝驾崩,刘彻当了皇帝,就是汉武帝,王娡由皇后变成皇太后。
一个二婚生了娃的农妇,摇身变成大汉的皇后,皇太后,却是因为相命先生的一句话,说此女将来大贵而起,这又是什么道理?
吕雉当皇后,有人算出,薄姬生的儿子会当皇帝也是早早有人算出,一个生了娃的农妇将来会大富大贵当上皇后,也是由相命先生算出来。这历史岂不是太扯谈了。
若真有这么邪门的话,大家都不用努力做事了,请个相命先生卜上一卦,就安享命运带来的福报了。
吕后在田间锄草偶遇老者,就像司马迁说刘太公在湖边看到一条龙盘在刘夫人身上,然后生下刘邦一样荒诞。又不然,司马迁也不会说,刘邦当了皇帝后,这个老者在世界上平空消失了。
至于神算师许负,历史上确有此人。她出生在温城,老爹许望是秦朝时温城县令,她还有三个哥哥。至于说她出生就手握玉佩,上有文王八卦图,一哭一笑定人命运,纯属坊间传闻,当不得真的。这只不过是一场人为的造神运动。
许负声名鹊起,世人皆知。那么她为薄姬看相,断言她以后会生下的儿子会当皇帝。如果这个事真实的话,吕雉肯定也知道。吕雉知道了,而不想法除去薄姬母子,反而善待他们,这不符合吕雉的狠辣个性。
吕雉为保自己儿子的皇位,把戚夫人整成“人彘”,杀赵王如意,杀刘邦的其它儿子,甚至连刘邦的孙子都杀。
但却偏偏不杀将来一定会当皇帝的刘恒。
这岂不是予盾吗?
那么,事实真相只有两个:
一是许负断言薄姬当生天子,没有发生过。
二是吕雉是个无神论者,她根本不相信许负是个神算师,只是把她当成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压根不放在心上。
而把王娡从一个农妇摇身变成大汉皇后,也归功于相命先生的神预言,也是一戳就破的泡沫。
王娡能当上皇后,一是在于她母亲是燕王臧荼的孙女。她想恢复家族的荣耀,将自己女儿送进皇宫,为女儿创造了机会。二是在于王娡漂亮聪明,在宫斗中胜出。与相师没有一毛线关系。
那么司马迀为什么要把这些似是而非,神神秘秘的东西写进《史记》里呢?
两个原因。
一是秦汉时期,识文断字的人比较少。读书人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条路是通过官府推举考察或考试进入体制内做官吏,吃皇粮。如刘邦,萧何等都是通过考试当上秦朝基层公务员的。
而那些没有办法进入官场的读书人,则流落江湖,给人相命算卦为生。因为这些人识文断字,讲得头头是道,对于大都没有文化的百姓来说,还是很有市场的。从而形成了官吏之外的另一个读书人的职业群体。这个群体到西汉文帝景帝时非常宠大。于是朝廷又设了一个太卜的职位,让一些有名气的卜者进入朝廷供职。
在这种大环境下,老百姓都相信卦相之言,连司马迁本人也是相信的。他写《史记》时,写了《日者列传》和《龟策列者》,专门记叙了卦师的事迹。并且还说君子认为不相信卜筮,不信任神明的人是非常荒谬的。
二是,司马迁师从孔安国和董仲舒。这两位是汉武帝时的儒学大拿。特别是董仲舒提出了天应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对司马迁影响至深。
秦始皇的祖先是周天子封的诸侯,而秦始皇是世袭王位,然后凭武力一统天下,他当皇帝,世人不会说三道四。
项羽世为楚将,秦始皇灭了楚国,项羽为复国,起兵推翻了秦朝,如果项羽当了皇帝,也顺理成章。
刘邦呢?是沛县邑中阳里乡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祖上也没有人当过官,平常游手好闲,斗鸡走狗,好酒色。直到三十多岁了,才做了秦朝最底层的吏,泗水亭长。也不好好上班,经常请长假,名义上回家帮种田锄草,实际上啥事也不干,整日和一帮狐朋狗友骗吃骗喝。
讨了吕雉做了老婆,有了一双儿女,还是到处去吃吃喝喝,孩子也不带,让自己的老婆带着孩子在烈日下去田间锄草。
而这样一个无赖混混却偏偏当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心里不服。
为了让天下人信服,不再造反,必须对刘邦进行包装,对刘邦的老婆儿子进行包装,让他们披上一袭华丽神秘的面纱,让世人仰视。
于是乎,刘媪与蛟龙配而生下刘邦;刘邦斩蛇,就说成是赤帝斩白帝;刘邦走到哪里头上都顶着彩云;吕雉偶遇老者相面,天生贵人;许负断言薄姬当生天子;二婚农妇王娡乃富贵之相,纷纷堂而皇之载进史书中,两千多年也没有质疑。
世人都相信刘邦是真命天子,刘家继任的皇帝也是真命天子。皇帝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你得有那个命。
之后,再也没有提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也”这些革命性的豪言壮语。只有老刘家自己人敢造反,因为他们明白刘家人也是爹妈生的,并不是什么天选之子。
刘家皇朝能有四百多年天下,这些神秘的历史包装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不敢轻易篡汉。
曹操的儿子曹丕想称帝,也要将表面功夫做足,让汉献帝连下三道禅让诏书,方敢称帝。
历史不忍细读,而细读之下,你却会发现历史的另一面。
说说为什么说历史不忍细读呢?
因为真实的历史太残酷了!
比如说说一场唐军的惨败!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幽州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是都督府长史、节度使薛楚玉薛楚玉命部下郭英杰为主帅,领裨将乌知义、吴克勤、罗守忠领精骑万人出关讨伐契丹,为了避免兵力不足,还带上了之前投靠朝廷的奚王李诗和他的部下两万五千人的奚勇。大军将出榆关搜寻契丹首领可突干的残余主力,彻底平灭东北边患。
郭英杰是一名将门虎子。他是右武卫将军郭知运的儿子,时任左卫将军,担当幽州道行军副总管。
可唐军才仅仅行进至都山,就遭遇了可突干的主力。可突干从他的突厥主子那里讨来了援军,两部合在一起,足有十万大军。
都山,在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内,是燕山山脉的第二高峰,东西绵延三十而里,南北纵深十八里,距离大唐边境重要关卡榆关(既今山海关)仅仅一百多公里。
人数上处于极大的劣势,郭英杰发现都山附近山峦层叠,到处是丘陵沟壑,并不适合十万骑兵全面展开,契丹人在这里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狭路相逢,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战国名将赵奢语)。如果唐军先锋能够给当面之敌来一次先声夺人的迎头痛击,未必就不能致之死地而后生。
郭英杰到是不失将门虎子的本色,完满承继了其父郭知运的勇武之气,当机立断,率领裨将吴克勤和麾下将士抢先对契丹、突厥兵马发动冲击。主帅的英勇无畏鼓舞了大唐官军,骑手们斗志昂扬,奋勇向前,争先恐后的加入对敌军突击的行列中去。只要这样的势头继续发展,都山大战也许真的会成为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捷。
在这个决定胜负的节骨眼上,一贯两面三刀的奚人又一次动起了歪脑筋。奚人跟契丹原本出自同族,他们都是南北朝时期东部鲜卑的遗存部族,在风俗习惯和外貌特征上很难区分。在文化源流上来说,奚人跟契丹人要远比跟唐人亲近的多,两族也经常联手制造叛乱,跟朝廷官军抗衡,所以才被并称两番。
以奚族酋长李诗的角度来看:眼下唐军总数仅有契丹、突厥的十分之一,还不到奚族部落军的一半数量。奚人要是拼死拼活跟着官军一起冲阵,必然要付出巨大伤亡,而且未必能够取胜。
奚人世代居住关外,对山川水井的熟悉程度非常的高,李诗才一下令,两万多奚族勇士立刻心领神会,调转马头,一溜烟向榆关逃窜而去。
奚人的临阵逃脱,让唐军的处境越发尴尬。狭长的侧翼彻底被放空,正在突击的一万唐军面临被契丹、突厥完全包围的风险。
郭英杰和吴克勤等人此时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再也无力去考虑侧翼的安全,只能继续一马当先冲入敌群。奈何猛虎难敌群狼,眼看着奚人逃走的契丹军绝不会放弃这样一次围歼官兵的机会,郭英杰、吴克勤和麾下直属将士虽然拼死搏杀,却最终无力应对层层包围上来的契丹联军,坠马沙场,含恨捐躯。
两军对阵,地众我寡、盟友窜逃、侧翼空虚,一马当先的主帅又当场殉职,仗打到这个份上,显然必败无疑。节度副使乌知义原本对在郭英杰麾下听命有些许不满,眼下更不愿为郭英杰的死搭上自己的性命和前程。这位节度副使领着罗守忠和自己的麾下士卒逃跑起来,竟然也不比奚人慢上多少。
最后,剩余的六千多唐军也已被团团围住。可突干命人将郭英杰的首级挑在枪尖上,想让唐军投降。
可突干的这种威慑,非但没有让六千多被包围的唐军健儿屈服,反而越发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这些从各道招募而来的勇士们满心愤懑:主帅郭英杰跟他们一样,一心讨平边患,却被奚贼出卖,落得身首异处,此刻他的首级居然被契丹贼寇挑上枪尖,直叫人咬牙欲裂。
这些勇士们没有一丝的迟疑。怀着报国平寇的满腔热血和对无胆鼠辈无尽的愤恨,这六千名大唐官兵,全员战死在都山脚下,直至最后一人,也没有乞降求饶过。
是的!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忠勇的将军的人头被蛮族挑在枪尖上,他忠心的部下全员战死。而背叛他们的人那些人却活得好好的……
历史,越细读越残忍,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食人事件”。
一笔带过的历史太多,所以我们忽略了人们为了活命什么都可以吃,尤其是吃人,细读史书,心惊肉跳。
汉代,史书记载:
唐代,安史之乱,叛军包围睢阳城。唐将张巡守城,因为城内没有粮食了,所有能吃的东西也吃完了。所以,张巡就把自己小妾杀了,给将士们吃。但是,一个小妾怎么能够呢?城中开始四处吃人,吃战死将士的尸体,吃孩子,吃女人,吃男人……小小一座城,一共吃了三万多人!
(黄巢起义)
再说黄巢,唐僖宗广明二年,黄巢攻占长安,当时老百姓根本就没有粮食了,黄巢军抓了数十万人当军粮。到了唐僖宗中和三年,黄巢围陈郡,看到路边都是饥饿的老百姓,于是开始抓人吃,一天就要吃掉数千人。
黄巢军为了吃人,还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石臼,把人活活扔进去,碾碎了吃肉。
到了宋高宗绍兴三年,也开始疯狂的吃人。当时江淮之间粮食非常贵,吃人开始普遍,而且人肉比猪肉和狗肉都便宜,公开售卖。《鸡肋编》中记载,人肉“肥壮者不过十五千(钱)”“贱于犬豕”。
而且,人们还吃人吃出了心得,把老瘦男子称为“饶把火”,意思是需要多煮一会儿才能煮烂;把年轻女子称为“不羡羊”,意思是年轻女子的肉比羊肉还鲜嫩;至于小孩子,则被称为“和骨烂”,意思是太嫩,连骨头都能煮烂了吃。而所有被吃的人都被统称为“两脚羊”,可见,他们觉得人肉和羊肉差不多。
到了元朝末年,“淮右军”也开始吃人,他们也是认为小孩最好吃,其次是女人,口感最差的是男人。而且,他们吃人的方法很多,有些是放在大缸里煮熟,有些是在铁架上烤了吃,讲究一点的时候还先用热水浇在身上,用竹扫帚刷去外层的“苦皮”再吃……
到了明朝,吃人的事情也非常普遍。
(蝗灾)
这还仅仅是嘉靖年间的一部分情况,要是把明末的都拿出来,能把人吓死。
清朝呢,顺治年间有,康熙年间也有,嘉庆年间、道光年间、同治年间,都有大规模吃人肉的记载。
如果从汉代开始,一个一个朝代的细看下来,大规模的食人事件比比皆是,触目惊心。灾难面前,人性荡然无存;饥饿面前,不管妻妾子女。
明末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写了一首《菜人哀》,最后给大家看一看: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裏。 两肢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所以说历史不忍细读,有些一笔带过的东西,可能是无数条人命;有些几句话的战争,可能是疯狂的大屠杀;有些几个字描述的饥荒,可能是人吃人的恐怖场景。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