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给儿子煮汤圆的时候,儿子问了一个让我难过的问题:“妈妈,今天是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而不是元宵节呢?”
记得小时候,每逢元宵,妈妈说要吃元宵,元宵可以煮也可以炒。煮时鲜美,香甜爽滑,外煎内嫩。至于元宵节什么时候叫汤圆,我真的不知道。
老公听到儿子的谈话说:“我们南方人一直叫汤圆,你们北方人以前叫元宵。后来因为袁世凯当了皇帝,元宵谐音‘元宵’,太倒霉了.袁世凯下令不要叫元宵,叫汤圆。”
我不知道我丈夫从哪里看到了非官方的历史。听上去挺有道理的,但本着求真、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我决定查了相关资料,给孩子一个准确的解释。发现元宵节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为什么叫元宵节
众所周知,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为什么叫元宵节?因为正月是农历正月,古人称夜为“晓”,所以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十五日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秦朝,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元宵节在西汉时期才真正开始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隋朝以前,元宵被称为正月十五、上半月或月月(月月指满月)。隋朝后称元熙或元业。唐初也称上元节。晚唐才叫元宵节。宋代以后,元宵节又称元宵节。在清朝,它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翻译成英文是The Lantern Festival,这里Lantern就是灯笼和灯饰的意思。
元宵和汤圆是两种食物,与袁世凯无关
因为元宵节,北方人说吃元宵,南方人说吃汤圆,而且这两种食物看起来像双胞胎,所以大家误以为是同一种食物。 ,这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据史学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用裹法称汤园,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用摇法称元宵。
饺子最早出现在宋代明州,即今浙江宁波。起初,这种食物不叫汤圆,叫富元子。由于“汤”在古代有开水之意,人们逐渐称其为汤圆、汤圆,寓意团圆、幸福。
试想,如果袁世凯不喜欢被称为“元宵”,那他也一定不喜欢被称为“汤圆”。他喜欢用开水煮自己吗?因此,袁世凯将“元宵”改为“汤元”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历史依据。
蓝笑起源于元代大都,即今北京。它首先以糕点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皮也是用糯米做的,馅也比较多。就是豆沙、白糖、蜜饯等,吃法不光是煮,还有蒸、炸。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如今,人们喜欢在西方庆祝情人节——2月14日。实际上,中国的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过去,未婚女性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他们经常不出门,但在节日期间,他们可以一起出去玩。趁着元宵佳节赏灯的机会,未婚男女正好在找对象。好机会,青年男女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心上人约会。
破镜成语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这个成语是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唐梦迪的《才情诗》中。
南辰皇后(南辰,是中国南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后者指被俘虏的分裂政权的末代君主)陈淑宝有个妹妹,乐昌公主,嫁给太子佘人(sheren是官名)徐德炎,当时隋军攻打南辰,南辰灭亡是迟早的事,徐德炎担心国家灭亡后与妻子分居,于是上来有办法,他打碎了一面铜镜,乐昌公主自己拿了一半作为日后见面的证据,并同意在元宵节那天在街上卖掉一半铜镜。
不久后,南辰被隋灭,隋文帝将乐昌公主赐给英雄杨肃为妃。第二年元宵,陈德炎赶到集市,看到一个卖半面铜镜的老人,就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老人,拿出了另一半铜镜。老爷子深受感动,充当了陈德炎和乐昌公主的爱情使者。
徐德言写了一首诗,让老人把它带给乐昌公主。乐昌公主看到丈夫的铭文,更加思念丈夫,茶饭不思。后来,杨素得知原因后,深受感动,让乐昌公主和陈德炎重逢,于是就有了重逢的典故。
说到元宵元宵节的来历,现在的孩子大多都知道看灯、吃元宵、猜灯谜、舞狮、踩高跷等传统民俗。其实元宵节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借此机会,不妨给孩子们讲讲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和典故,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