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上元节、小初月、元夕或元宵节。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元宵节的各种庆祝活动
第一个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夜”为“晓”。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中国人特别注重在年初有好兆头和好运。正月十五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又要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因此,人们对元宵节期间各种节日的庆祝也格外重视。比如“花灯”、“舞龙舞狮”、“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祭门、祭户”等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的一个共同状态是突出显示“nao”这个词。各种民俗活动涉及的人数众多,需要人们化妆打扮,充当民俗中各种故事的桥梁和人物。如《猪八戒背媳妇》、《海中哪吒》、《美猴王》等,场面十分热闹,具有“狂欢”的性质。
唐代诗人苏薇薇在《初月十五夜》中描写“火树银花相和,星桥铁锁开。暗尘与马同行,明月与人相伴。夜里,玉漏互不催。”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在唐代的“上元节”中元宵节的习俗,有放灯笼的习惯,城里没有宵禁。辛辛苦苦一年的老百姓,真的需要这样的时刻来释放自己的心情,庆祝大地春暖花开,调整身心状态,为新的一年的生产劳动做准备。正月十五的各种节日和庆典,也自古成为属于中国人的“狂欢”。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由来
关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流传甚广的三种说法。传说之一,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禄之乱”而设立的。相传,吕后死后,吕后一家因怕失势,密谋造反。齐王刘襄联合周伯等英勇的官员平息了“朱鲁之乱”。平定叛乱后,众大臣支持代王刘衡即位,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于是将正月十五平定“朱禄之乱”,定为与百姓同乐的日子。从此,农历正月十五成为全世界庆祝的民间节日。
第二个传说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人们庆祝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根据道教《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掌管上、中、下元素的三官,就是天、地、人三官。天官皆大欢喜,但在古代,没有电可以照明,而“照明”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因此,上元节,人们点亮万盏灯笼,带亲友出去赏灯,燃放烟花元宵节的习俗,载歌载舞,表达美好祝愿。
第三个传说是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时,人们在农村举起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少虫害,祈求丰收。自唐宋以来,这项活动十分兴盛,有时有数万人参与歌舞,从晚上到白天结束。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发生了变化,火把逐渐演变成七彩灯火。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西南部分地区的人们还在农历正月十五用芦苇或树枝制作火把,并在田头或晒场上高举火把成群结队地跳舞。 .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关于正月十五的诗:
蓝宝石表壳·沅西
辛弃疾歌
夜色东风,千树盛开,繁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马路。凤笛声动,玉壶亮,鱼龙舞一夜。
飞蛾的雪柳金缕缕,笑声中透着暗香。人群寻找他千百遍,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在那里,那里灯光昏暗。
制作:李方舟张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