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培养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阅读能力、亲子阅读和文学欣赏能力。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文字和记忆力,可以着重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亲子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父母需要准备合适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环境。比如,筛选适合孩子年龄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环境可以是在家里布置阅读角,或者去专门的图书馆阅读。家里布置阅读角,一个书架,几本书,一个坐垫,一个墙角就可以了。
其次,亲子阅读。
孩子已经中班了,可以尝试用指读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孩子偎在你的怀里,看你用指尖逐字点读,逐字朗读。耳濡目染中,孩子就可以记忆一些文字了。睡前是亲子阅读的最佳时机。只在这个时间段,听到的声音会比较记忆深刻。亲子阅读的素材也是需要甄选的。父母可以依据孩子的兴趣年龄性格本来筛选孩子阅读的素材。
第三,文学欣赏能力。
听文学作品。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筛选经典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文学作品击朗读或者利用早教机播放给孩子听。
讲文学作品。孩子熟悉了一些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复述出来。
演文学作品。孩子可以用肢体语言,演绎文学作品。
改文学作品。孩子还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改编文学作品,添加一些形象,增删一些情节等等。
“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对文字的感觉和记忆差强人意。”要不要加强训练,该怎么做,我愿意把女儿相似的经历和解决方案分享出来,以供参考。
我的回答是,先耐心看完我写的东西,再决定要不要听老师的意见对文字“加强训练”。
幼儿园中班,近几年逐渐成为“早教”的分水岭
大多家长的焦虑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加重,从而告别快乐教育,开始了漫漫“鸡娃”之路,奔走在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
伴随过早地强化训练,三四岁的“牛娃”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表面上也确实“完爆”没有经过刻意驯化的娃娃。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不给娃报个班强化训练某个技能都不好意思出门有木有?!
那些未经历过高压逼迫驯化的娃娃,本来在家长眼里也都是聪明伶俐、健康活泼的。
可一旦被家长拿来与随处可见的“牛娃”一比较,问题马上来了,似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更有家长甚至开始怀疑娃的智商,怀疑快乐教育,怀疑正确的育儿观!
问题都是“被比较”出来的,越比较问题越大,越比较家长越焦虑
适当的比较和打压,的确是可以激发人的竞争意识,加强对自身的认知。
但是,很遗憾,太多比较都是来自于愚昧无知和不怀好意的。
不仅称不上适当,还会造成伤害,令幼儿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影响一生。
家长主动频繁拿别人家的牛娃来比较,属于愚昧无知;
社交中被突如其来的“炫娃”家长强行拿来当满足虚荣心的垫脚石,属于不怀好意。
现实很真实,逃得掉第1条也逃不过第2条。
显然,我家娃被这位老人家强行当成“炫他家娃”的垫脚石了,何其无辜。
我当然不会告诉他我家女儿刚刚拿到全年级唯一的校级“勤学善思”奖。
虽然为女儿感到骄傲,却也不愿作为谈资。
没有人愿意总是被说“别人家的如何如何,你怎么就”这种话。
听得多了,也许真就“差”了。
想方设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同样也不是我乐于见到的。
这种把家长对虚荣心的渴求,转嫁到孩子身上形成压力,是可耻可恨的行为。
比早教分水岭更可怕的是“三年级现象”
总有考不到满分的时候吧?听说过“三年级现象”的人,知道拔苗助长不是危言耸听。
承认“不完美”有多难,对爱比较的家长来说难于上青天
正是由于热衷于比较,家长才无法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对文字的感觉和记忆就有点差强人意”正是这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所表现出的“不完美”。
我在昨天回答“幼儿园的孩子早教识字,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吗,为什么?”时,
引用过儿童心理学界非常权威的格塞尔博士一个观点:
这是格赛尔博士基于对“什么时候是孩子最佳识字期”的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得出上述明确结论的。
我不知道题主描述的“对文字的感觉”是不是我所理解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只来自两方面:
天生对语言敏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
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和身处有利的语言环境。
同样,“好记性”也是这两条:一个是先天条件,一个是后天努力。
真没有天赋,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实现的。
语感和记忆力可以通过“复述”看图说话来同时锻炼提高
看图说话,注意,儿童网,不是识字。应该是每个合规幼儿园都会采用的教学方法。
对于幼儿园中班小朋友来说,会说好话,比能认多少字更重要。
汉字是方块字,类似于图形,看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实在没有必要强行提前让孩子赶在一年级之前死记硬背。
所以,幼儿园中班这个“早教”分水岭时期,更应该抓住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多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而看图说话则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复述”这个环节,更是包括了对记忆力的锻炼。
我家孩子正好也上幼儿园中班,现在数学以20以内加减法为主,语文以课文指读和国学背诵为主。相信您家孩子也是遇到了识字和指读的功课才明显表现出文字的记忆能力偏差的。接下来我就带您细细解读孩子“偏科”的深层原因和应对方法。
为什么文理能力有差别
可能您会非常疑惑,孩子的数学能力表现不错说明智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怎么在需要记忆的文字方面差距会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人脑分区运行,不同区域能力呈现不对称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曾经在1952-1961年的十年里,以不同种动物标本进行左右脑割裂实验,并延伸到人类脑机能,得出著名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现阶段孩子幼儿园功课中的文字学习属于宏观的认知,并不涉及到笔画的书写以及深层解析,所以仅限于记忆范畴,数学分析属于逻辑能力,而记忆和逻辑分属于不同的脑部区域控制。这就是孩子在不同课程上呈现出能力不对等的根本原因。
怎么促进识字敏感期的到来
根据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法指导,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存在很多敏感期,抓住这稍瞬即逝的敏感期,对孩子进行特定能力的训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孩子在4-7岁之间,正好迎来数学概念敏感期和认字敏感期。您所说的孩子对数字敏感就是因为他现在正处于敏感期内,而且很有可能当两种敏感期重叠时会存在兴趣科目优先发育的情况。
孩子的认字敏感期到来的标志就是他会频繁地对文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字音字形进行询问。像我女儿班里有个男生从上半年开始逢字必问,而我女儿直到一个月前才开始出现主动问字的情况。从您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应该还未进入认字敏感期,此时我建议您用关联记忆法,通过他敏感的数字带动他对于文字的记忆。
★ 游戏一 记忆配对
可以将数字和汉字做成两种卡片,先将数字卡片和汉字卡片配对让孩子记住,比如“3对应人”,“1对应中”……然后将顺序打乱,让孩子根据记忆将两种卡片重新配对。
★ 游戏二 课文标注数字
让每个汉字对应一个数字宝宝,先教孩子认读整首儿歌,比如“123,小媛媛”,然后选取其中的数字宝宝,让孩子说出对应的汉字。
当然除此之外,您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更多有趣的游戏,并且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宣传广告来提高孩子对汉字的关注度。同时在跟孩子共同阅读绘本时家长可以采取指读的方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故事本身转移到书本上。被众多父母广泛使用的《四五快读》和《悟空识字》您也可以带孩子试试。
识字晚真的是大缺陷吗
我外甥在2年级前对识字都没有特别的兴趣,亲子共读一直都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但是2年级上学期开始忽然开窍,仅半年的时间识字量就超越了同龄人并且能够自主阅读全文字小说。
因此如果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能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也不要气馁,只需要做好识字习惯的引导静静的等待敏感期到来就好。
每个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到来时间各不相同,一时的落后不能论成败,包容孩子的发育特点,给予他真诚的帮助,不要机械的依靠识字卡或者强迫他反复读,一旦学习的兴趣被磨灭,造成的损失才是不可逆的。
第一,坚持每天给孩子睡前读绘本故事。读完故事可以引导孩子,给自己编一个两三句的小故事。
第二,严格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每次在30分钟以内,家长陪同孩子一起看,看完了和孩子一起讨论动画片的内容,引导孩子多说。
第三,对孩子听觉的磨练。每天孩子玩耍,游戏,坐车等等任何时候都给孩子放下载的国学。听一段时间过后,买相同的书籍,来给他讲类似的绘本故事。每一个故事前面都有几句国学,先陪伴孩子一起朗读,读过后再讲故事。
第四,散发性思维练习。每天和孩子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或者是周末。和孩子做游戏,每次连续说话三分钟看见什么说什么不能停,谁中间停了停了谁就输。父母可以适当示弱,让孩子先赢鼓励他多讲。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