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代
秦朝末年,农民出身的刘邦消灭了项羽以及他所分封的诸侯王国们,继秦朝以后再度统一中国。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惠帝刘盈即位,发生了吕后专权。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诸臣平定诸吕之乱,拥立刘邦与薄姬所生的代王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文景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趋于安定,但是依然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
汉武帝时期,南平百越,北克匈奴,西通大宛,东灭朝鲜。“寇可往,我亦可往”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强音。武帝后期,国力有所衰微,但“昭宣中兴”挽救了局面。宣帝刘洵在位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进一步击溃匈奴,并且在神爵2年设置西了域都护府(历史教科书所选用的西汉最大版图即是汉宣帝时期)。
宣帝以后,国家终于日渐衰落,不复当初强盛。元、成、哀、平四代帝王个个纸醉金迷、放任外戚专权,埋下了灭亡的隐患。公元9年,权势滔天的外臣王莽篡位,废除孺子婴,建立了新朝。
东汉时代
西汉舀陵侯刘买的后裔,南阳人刘秀、刘演兄弟聚兵反抗王莽,逐渐形成气候。在新朝末年的乱局中,刘秀扫灭群雄,克定祸乱,复兴了大汉王朝。历史上将刘秀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光武帝刘秀虽然结束了国内的乱局,但是他无力对外用兵,只能维持百废待兴的现状。一直到他去世后,明帝刘庄和章帝刘炟励精图治,并收复西域,北击匈奴,开启了“明章之治”的时代。汉和帝永元年间,凭借着前代的良好根基,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汉和帝以后,东汉王朝陷入内外交困、一蹶不振。首先是长达13年的西羌之乱,导致关中地区荼毒深远,民生凋敝。其次,自汉顺帝以后,邓氏、宋氏、阎氏、梁氏等外戚家族先后专权乱上,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的巅峰。桓、灵时期,外戚的势力虽然瓦解,但是宦官干政又步入前台,造成了更加惨烈的结果。汉灵帝时期,在黄巾之乱和诸侯割据的冲击下,东汉已经日落西山。公元220年,权臣曹丕篡位,结束了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
东汉与西汉的联系与分别
西汉是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汉高祖刘邦本人出身于布衣草莽,他的幕僚武将集团也大多来自于民间。这些开国显贵大多不是世袭阶层,背后没有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东汉是士族与地主阶级所建立的政权,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大士族可以主导国家政治,小士族则形成地方割据。
刘秀这一支南阳刘氏距离汉高祖刘邦的直系血脉已经比较遥远了。刘秀属于没落的贵族阶层,他的出身远高于当初白手起家的刘邦,本人在南阳当地颇有威望。光武帝刘秀建国时,过于优待士族,虽然他本人能够压制士族集团,但到了后来,外戚、士族逐渐坐大、盘根错节,成为了拖垮东汉的原因。东汉时期,许多庞大的封建士族集团正式形成。三国时代的袁绍家族,司马家族;西晋时代的杨氏家族;东晋时代的王、谢家族都是在东汉时期才逐渐发迹的。
西汉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于公元前202年,西汉共历12位皇帝 ,享国210年;东汉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东汉共历14位皇帝,享国195年。
由于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所以刘秀建立的东汉,算是刘邦建立的西汉的延续。
东汉与西汉有哪些不同呢?
1、首都不同。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大混乱时期,汉献帝曾被董卓挟制到长安,并在长安待了5年左右,汉献帝后来又回到洛阳,被曹操挟制到许昌。
2、开国皇帝身份不同。
刘邦以一介布衣身份起兵,经过3年灭秦之战和4年楚汉战争,击败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秀以皇族身份起兵,经过12年的战争,消灭了更始政权,赤眉军,及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东汉政权。
3、统治阶层的内部势力组成不同。
西汉刘邦以布衣身份起兵,跟随了一批同样出身不高,以军功获得身份地位,成为汉初的一股最大的政治势力,称为军功集团,再加上皇帝自身的皇亲国戚势力,及皇后这边的外戚势力,共同构成西汉政权的三股政治势力。
西汉到后期,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时,皇权衰落,军功集团也早已没落,外戚势力崛起,成为西汉王朝的掘墓人,最终西汉王朝亡于外戚王莽之手。
东汉刘秀以没落皇族身份起兵,聚集了一批地主豪强及以军功获利权力地位的开国功臣集团,再加上皇帝自身的势力,地主豪强势力、功臣集团、皇权成为东汉初期的三大政治势力。
东汉历经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明帝四朝后,开始走向没落,之后外戚与宦官势力崛起,开始交替执政,而地主豪强势力演变为士族集团,东汉晚期的政治势力为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士族势力三股政治势力。
到了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火拼,双双覆没,军阀势力趁机进入洛阳控制朝政,开始了汉末三国几十年的大乱世。最后曹操之子曹丕代汉建魏,东汉灭亡。
4、政治制度不同
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也就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列的制度,在中央直辖地实行郡县制,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这一制度直到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发布,才最终消灭了分封制。
西汉初期的官职基本沿袭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及三公管理百官,到汉武帝时期有所变化,汉武帝人为的形成内外朝制度,架空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而东汉从开始之初,到最后灭亡 ,始终是实行郡县制,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仍然一直在用,郡国基本上与郡县没有区别。
而刘秀建立的东汉,制度上彻底架空了三公,政事全归尚书台,相当于中朝内朝变成了外朝。在地方上,刘秀启用的刺史制度,成为中央监管地方官的制度,但到汉末,刺史却成为地方上的实权官员。
5、人才选拔制度不同。
西汉基本上是采用察举制推荐人才,人才任用的权力在于皇帝。到东汉时期, 这一制度彻底被掌握在士族集团的手中,垄断了官员的推荐,人才任用的权力在士族集团手中。
6、文化制度不同
西汉建立之初,实行的是黄老学说,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直到西汉灭亡 ,儒学一直盛行。而东汉基本上以儒学为主 ,后期流行经学、玄学。
东汉和西汉的区别简单来说东汉是西汉的延续,还有就是国都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正式来讲西汉已经被王莽篡位灭亡,东汉的建立者“位面之子”刘秀在西汉灭亡十几年后,起义打败了篡位者王莽,推翻王莽所建的新朝,刘秀以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的身份,为汉室皇族,为表示其合法与正统,仍然继续延续“汉”的国号,因为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和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这两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被后人称为东汉、西汉,而东汉和西汉按时间算则被称为后汉和前汉。
西汉从汉高祖刘邦称帝到西汉灭亡,共历十二帝,享国210年。
沛县泗水亭长刘邦,有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刘邦看到秦始皇威风八面的坐在装饰豪华的车上,羡慕的不要不要的,脱口道:“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又一次在送服役的人去骊山路上,刘邦遇到了一个难题,去服役的人在半路上有很多逃走了,刘邦想想这就算到了地头,人数不够也没法交差啊,这左右都是个死,还不如放这些剩下的人逃命去,自己也跑路算了,于是索性把这些人的绳子解开,说你们都走吧,我也要逃命去了。
其中有十几个人却没走,自愿跟随刘邦,此时秦帝国已经大厦将倾,各地起义纷起,幼儿园教案,思前想后的刘邦决定赌他一把,豁出去了,这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随后刘邦就开始斩白蛇、设祭坛、立赤旗,在萧何、曹参等拥戴下,揭竿而起,这个时候刘邦已经48岁了,妥妥的励志哥。
此后刘邦带着兄弟们投奔项氏义军立的楚怀王,投靠来的还有各路人马,于是大家订立协议,分工合作,还约定先入关中者称王。
实力不够的刘邦虽然先入了关中,却不敢称王,最后在参加了西楚霸王的鸿门宴后,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汉中。之后刘邦在众多优秀员工的帮助下,与西楚霸王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后杀的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获胜后,在公元前202年2月在山东定陶举行了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在后来听从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在咸阳以东的长安乡修建新城,建好后长安就成了西汉的政治中心,汉朝也成了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此后西汉王朝经历了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8年为王莽新朝所灭。
王莽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是西汉外戚的重要人物,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在公元8年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公元23年,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共在位15年!
东汉从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到东汉灭亡,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195年。
王莽篡汉后,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新政,触动了大豪强和上层官僚的即得利益,遭到激烈的反对,加上盲目崇古和理想化的改革,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又遇上天灾不断,最终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虽然是刘邦的九世孙,却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的先世,遵行“推恩令”的原则从列侯递降,到刘秀父亲这一辈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了。在刘秀去长安求学的时候,立下了一个心愿:“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不过刘秀求学回来后没事做,只好回家种田,他的哥哥刘縯为人喜交天下豪杰,锋芒外露,天下大乱初期就开始筹谋举事,刘秀则处事极为谨慎,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公元22年,刘秀去舂陵找他大哥的时候,起义军兵少将寡,装备很差,刘秀上阵连马都没得骑,充分发挥了他躬耕南阳的特点,骑牛上阵,刘秀还特别牛,有打有赢,被后人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在后来杀死了来攻城的新野尉,刘秀才骑上了战马。
刘秀参加起义军没多久,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縯和南阳的刘姓宗室虽然不服气,只是势力没绿林军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好暂时作罢。
公元23年,王莽因为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就派了王邑、王寻带了四十二万大军来攻打昆阳,昆阳城中起义军只有九千多人,刘秀先劝阻城中众人撤退的打算,自己领了13个人出去搬救兵,带了一万七千人来,城里城外总共就两万六千多人马,在刘秀的带领下,王莽的几十万大军覆灭于昆阳城下,新莽政权就此土崩瓦解,绿林军趁势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覆灭。
新朝覆灭没多久刘縯被更始帝无故杀死,刘秀强忍悲伤,隐忍负重。更始帝后来派刘秀去河北招抚,刘秀到河北势力日渐壮大,公元25年,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仍用“汉”为国号,定都洛阳,此后刘秀又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终于在公元36年克定天下,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此后东汉历经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恒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东西两汉,创造者都是刘家人,但实际上,东汉承接的,已经是一个断绝了一半的汉朝,刘秀本人不是皇帝的嫡传一脉,乃是“宗族子弟”,加上迁都,于是便有了“东西汉”的本质区分。
公元前202年,以代表着天下底层阶级的身份的刘邦最终称帝,建立大汉朝,在秦朝灭亡后,世人眼中承接了六国贵族力量的项羽却是饮恨乌江,此乃是震世之举,而刘邦的“布衣皇帝”之名,远扬皆是来于此。
因为大汉朝统治者阶级出身的缘故,还有他们下辖的绝大部分力量乃是底层力量,都是秦朝时候被压迫的人民和各种职业者,因此西汉之初,一场“阶级的战斗”无法避免,那便是刘邦晚年的诸侯之乱。
幸运的是,刘邦镇压了下来,真正把大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不幸的是,为了镇压这场动乱,刘邦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大汉开国之初,便以“黄老之学”来开启局面,天下大事,皆以“无为”的态度对待,无为的背后,其实就是统治者阶级不出手,让民间的“阶级洗牌”的一次机会。
穷人拥有了底气,向地主豪强索要自己的利益,而没那么有胆量的,也毫不惧怕地向地主拿回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权益,久而久之,大汉朝回到了正轨。
所以为什么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人能够开辟一个盛世,根本的原因是趁着人数众多、资源占有量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社会波动极小,以此来获取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景帝、汉武帝时代,中下阶级的寒士能够崛起的原因。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譬如汉武帝之母王娡、汉武帝之妻子卫子夫、大汉朝的战神卫青、霍去病,他们的崛起,都是因为大汉朝这种自上而下的“阶级打通”。
于是西汉的基本盘可以确定,这是流动的,没有那么固化的。
可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不会,因为是人就会变,汉朝的统治者阶级会变,底下的社会也会变。
根据社会生存的“二八定律”,在社会呈现了一定时期的阶级流动后,终究会走向固化,在汉武帝之后,原来那批贫民所蜕变而成的“豪强”,最终也走向了自己成为“恶龙”的道路。
他们巩固自己的地位,这里面就涉及了一定的非法手段,比如掠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在面对朝廷的时候,通过各种关系和利益纠缠减轻负担,或者是转嫁给底下的农民。
同样可惜的是,处在这个时期的大汉皇帝们,没有那种能力和魄力改变局面。
直到王莽出现,这种现象才有了松动的曙光。
但也仅仅是曙光而已。
王莽篡位,实际上汉朝已经灭亡了,新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朝代,王莽深知大汉的问题所在,因此进行了土地国有化、经济国有化的改革,这其实就是汉武帝的“中央集权”的弱化版,但王莽想的是,让底下的人民再次有机会向豪强挥舞锄头。
这一切看似合理,可王莽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社会问题的根深蒂固,他转移国内力量的想法没有成功,却导致了新朝军队的溃败,借着这个机会,豪强们组织起力量,这里面就有绿林军、赤眉军等等,最重要的,是有刘秀。
新朝末年,这是一场地主豪强们组织起来对抗想要社会平均化的王莽的一次大运动。
假若王莽得到了平民们的支持,那么王莽的确有一线的机会,但可惜的是,王莽的根底始终太弱,王莽乃是篡位,和刘邦带着一群人打江山又是不同,经过层层阻碍,王莽还失去了民心的支持,最终王莽溃败。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已经劣势百出,刘秀以少败多,这场人数悬殊的战争,其实说明不了刘秀多么厉害,也说明不了新朝军队真的那么一无是处,真正可以解释的是,王莽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了。
而刘秀此后还要抗争其他对手,刘秀因此便有了一定的“裹挟性”,便是成为了众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以刘秀崛起的身份,倒是和项羽有点像,虽然刘秀本身没有项羽那么贵重,可形势如此,刘秀也不得不成为这种人。
公元25年,刘秀在建立东汉,又把都城定为了洛阳,虽然还是“汉”之国,但在本质上、组成上、形式上、地理位置上,已经是和之前截然不同了,东汉已经是一个基本盘彻底颠倒的社会,从一开始,就是豪强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最重要的是,自古以来,非“嫡系”传承者,实则都被视为“不正”,所谓“东汉”,只是对于刘秀之汉朝的一个说法,要是放在西汉人的角度来说,即便让刘邦在世,这也不是一个正统的朝代。
无他,假如在西汉人的礼法角度来看,刘秀这样都算正统,那么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会崩溃,但实际上,西汉的残留已经殆尽,众人心照不宣,没有人有必要指破这一切,毕竟如果刘家人都没资格的话,那也没有人有资格了。
因此说西汉、东汉是一个朝代的两个阶段,其实这不准确,反而就是两个朝代。
建立东汉后,刘秀削减了三公的权力,在政治结构上也做出了改变,不过这种改变是属于正常范畴,没有与西汉的体系背道而驰,甚至能说是一种适时性的进步,即便西汉的国祚依旧延续,也有西汉皇帝会走出这一步。
虽然说东汉是有着众多地主豪强支持才建立起来的,但刘秀不是个一味讨好贵族豪强的人,恰恰正相反,他知道作为皇帝,应该做些什么,他应该做的,就是制衡豪强,扶持底下的百姓,为的还是前面所说的:
“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唯有流动起来,皇权才能被保护,唯有流动起来,社会才能进入快速发展,但可惜的是,刘秀的底子不够,一旦背叛利益集团,刘秀其实就是在对抗自己的力量,属于是“左手打右手”,所以刘秀失败了,均田遭到反抗,这件事他也不敢再提。
就是这样,东汉开国皇帝都解决不了一些事情,后人更不用说了,随着豪强的渗透,东汉出现在外戚干政的局面比西汉要早得多,而且西汉的外戚干政,最起码还是卫家这样慢慢崛起的势力,算不上图谋甚大,可东汉不一样,次次都是图谋甚大。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汉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发展下去,再也没有出像汉武帝一样的集权天子,根源就是在于皇帝不能完全说了算,经过多年的渗透,就连宦官都能干政,荒唐至极。
而这样的社会,又有着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阶级固化”,东汉的寒门崛起已经比不上西汉了,一旦有人显赫,那么家族将会显赫将近百年,这百年的显赫里,就是对其他人的压榨,是加固了社会晋升的难度。
到了东汉末年,再像秦朝末年一样民间人才辈出已经是几乎不可能了,即便有人才能突出,所能达到的成就也高不到哪里去,贵族们之间有垄断的共识,而寒士们也默认了这种自卑,东汉构成的社会心理,多少是有点不健康的。
即便如此,东汉一朝也还是支撑了近两百年,时间不短,算是很长寿的一个朝代了,若不是最后曹操撕破脸皮,东汉将会在这种博弈的局面下,皇室继续生存,这就像周代的天子王室,不会被灭,但只能当吉祥物了。
而在西汉的时候,这种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