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据载是先秦时期齐国姜氏传人,公子高之后。因为公子高之后,他这一脉就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到了十世高柴这一代后,子孙又以高柴的名字柴字作为姓氏。
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柴熙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了柴家江山后,其后代世居河北省沧州。北宋末年迁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
这个柴家垣村即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而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家垣村到北宋末年时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既然柴荣的后人碾转搬迁,最后还是搬回了柴绍老家,两地相距那么远,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心血来潮,应该还是有宗亲关系的缘故。
但是按照古人认祖归宗,追溯族谱的习惯来看,柴荣应该知道自己的祖宗是柴绍才对,他为什么没有对外说明和炫耀呢?也许是因为周世宗位至帝王之尊,不屑于拿柴绍是自己祖宗这种事情来显摆了吧。
其实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留下周恭帝,承诺要厚养柴宗训。但是周恭帝20岁就离奇死了。坊间传说所谓的恭帝之后,是在周世宗的兄弟里找个后代充数的。那么很可能这个充数的人就是赵匡胤找的自己的亲信,自称是恭帝之后。历史记载周世宗其他皇子不知所踪。也许是被害,也许有的隐居起来。如此一来,一些事情就很难说得清楚了。
不是。而且宗族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
柴绍族谱考证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没有,源自柴绍族谱。《富春柴氏谱序》中记载,柴绍的七世孙柴玭有两个儿子柴守礼和柴守义,幼儿园教案,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后周太祖为皇后,因为没有孩子,就过继了兄长柴守礼的儿子柴荣。柴荣继承大位就是周世宗,柴荣死后柴宗训继位,陈桥兵变之后,江山归宋。
所以在柴氏族谱中,柴荣是柴绍的八世孙,具体的顺序如下:
柴绍---柴哲威---柴仲惠---柴文举---柴孝武---柴孟端---柴仳---柴守礼---柴荣---柴宗训。
这一说法中的后半段从柴守礼—柴荣—柴宗训的经历是没问题的。至于柴守礼是否是柴仳的儿子,并没有其他的证明佐证,这一说法只限于柴氏一族。
柴荣族谱考证
在《济南堂雩林五次迭修族谱》中却写着后周世宗柴荣一脉乃是姓林。隋朝末年林士宏与李世民争雄过程中,被李世民消灭了。于是改林姓为柴,十世之后为柴荣。后周被宋取代后,柴宗训的后裔前往福建济南山避难,又把柴姓改回林姓,直到现在。
这一说法是有其他旁证的,在《柴林世系家谱》,《武杭林氏家谱》,《杭城眉山家谱》,《广东省平远县东石镇洋背村石灰坑柴林济南堂林氏族谱》,《五金林氏族谱》,《林氏柴林闽杭老祖谱系》等林氏族谱中,都有相关的记载证实柴宗训之后的部分后代改柴为林姓的事实。下面摘录的是宋代名士柴中行的《柴林谱序》
由此看来,祖上姓氏都不相同,柴荣应该与唐朝驸马柴绍没有关系。关于柴绍家的柴氏族谱应该是强自加入了柴守礼—柴荣—柴宗训三代。由于古代经常会有攀附前代名士作自己祖先的行为,以此来彰显自己出身名门,有渊源。所以也不难理解柴绍的后人也有攀附柴荣父子一脉的行为,柴绍作为唐朝平阳昭公主的驸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虽然很尊荣,毕竟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尊荣。
关注@史海扑通 ,每天阅读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新鲜事!
后周柴荣是不是唐朝驸马柴绍的后代?
没有关系、都是柴姓而已。
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初年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幼以任侠闻,矫捷有勇力。初仕隋朝,为元德太子千牛备身,迎娶唐国公李渊之女平阳昭公主为妻子。唐国公李渊起兵,领马军总管,率先登城陷阵。武德初年,从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积功封为霍国公。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转左卫大将军。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累加镇军大将军,平定梁师都,改封谯国公。
贞观十二年,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柴绍出身于将门,年少有名,补隋为太子千牛备身,娶唐高祖女平阳昭公主为妻。他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是战功显赫的一员将领。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周世宗柴荣出自民间,青年时经过商。他的姑妈原是唐明帝李嗣源的宫嫔,回娘家后提出要自己选择对象,可称得上封建社会里追求婚姻自由的先驱者了。最后选中了脸上刺只雀儿的穷当兵的郭威,在她的规劝帮助下,郭威竟传奇式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以柴皇后的侄子柴荣为继承人。可惜世宗英年早世。不然就没有陈桥兵变之事了。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