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变的观念。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捕鱼技艺代代相传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捕鱼的方法和效果也越来越先进。 近二十年来,各种工具纷纷入江。
一开始效果显着,上百斤的大鱼轻而易举。 后来很少见到几十斤重的鱼了。 曾经盛产粮食的长江,如今已是一潭死水,无鱼可钓。
一、长江为何禁渔十年
随着长江生态环境恶化,长江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珍稀特有鱼类面临灭绝或已经灭绝的危险,经济鱼类资源濒临枯竭。
比如长江特有物种江豚,从1990年的近3000只急剧下降到2017年的1000只。长此以往,长江两岸的捕捞状态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在水中钓鱼。”
如今,雄伟浩瀚的长江已无法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捕捞、航运、水利工程、工业废水非法排放、采砂泛滥……
长江为人类提供了方方面面的资源,但近代以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使它“远如银藤挂瓜果,近如骏马”。长江的“主场”,已经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高强度粗放式开发,短时间内难以通过自循环恢复长江生态平衡。 虽年年有禁渔期,但面对子孙绝迹,数月的禁渔期根本难上加难。 不可能维持鱼的繁殖结果,增加种群数量; 而对于千疮百孔的长江来说,这样的禁渔期也于事无补。
渔民收入逐年下降。 为了生存,网孔越来越小,捕鱼方式也越来越肆无忌惮。 无论是经济鱼类,特有鱼类,甚至是濒危物种,大鱼小鱼,连鱼苗都逃不掉死胡同。 如此恶性循环,只会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差,渔民也会越来越穷。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提出长江禁渔十年,给母亲河休养生息的时间。 2016年,在重要讲话中,领导对长江开发保护提出了“合力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宗旨。
2017年,一个重要文件出台,提出在长江重点保护区海域全面禁渔。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和呼吁,历经十余年,十年禁渔终于成为现实。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公布长江流域禁渔时间和范围。 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渔。 不迟于2021年1月1日,0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以及通江大湖暂禁渔10年,期间禁止生产禁止捕捞天然渔业资源。
二、禁渔后,渔民该何去何从?
长江全面禁渔,涉及数万渔民。 据农业部2021年2月公布的数据,已有11万多艘渔船、23万多渔民退出捕捞。
与前几个月的禁渔期不同,十年禁渔期首先要解决的是庞大的渔民去哪里生存的问题。 不止一位人士指出,禁渔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如何促进退渔渔民的再就业。
大多数渔民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也没有其他技能。 他们只能钓鱼。 上岸后,如果没有土地,没有技能,渔民该如何生存,如何生存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政策打鱼还是打渔,帮助渔民走出这个行业,寻求新的发展。
早在2018年,就有文件提出建立长江流域禁渔补偿制度。 截至2021年1月末,相关数据显示,停渔退渔补偿补贴资金已达250余亿元,已全部发放落实; 相关渔民转移已完成99%,社会保障完成74%以上。
为保障退休渔民生活,地方政府按照“能补就补,能留就留”的政策标准,对退休渔民进行了全方位的救助安置工作。
1、经济补偿。
对渔民赖以生存的渔船,根据大小,一次性给予10万元至28万元不等的补偿; 二是收回渔民的捕鱼证和渔具,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承担未来15年的渔民养老保险; 为生活困难的渔民家庭提供低保服务。
2、房屋安置。
在经济补偿的基础上,将渔民生活区迁出保护水域,也是禁渔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大多数渔民可以说是过着“两栖”的生活,一半时间在水上,一半时间在陆地上。
为解决渔民的住房问题,各地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救助政策。 很多职业渔民一直住在水域,留下渔船和水域,没有房产,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将集中统一安排新建居民区,或允许渔民自购房产并给予相应补贴。
与专业渔民相比,兼职渔民是不同的。 他们通常拥有宅基地或房屋。 有几种情况和解决方法:
(一)帮助渔民改建或扩建原有住所,增加居住空间,避免出水影响;
(二)居住地政府有新规划,如渔民住宅集中建设、沿江风光开发等,统一安排,新建社区住宅;
(三)放弃原居住地,在市区购买房产。
总的来说,政府总会在陆地上为渔民寻找新的住所,不会让退渔的渔民无房无家可归。
3.就业。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解决了渔民的住房问题,最重要的是安排渔民就业,让他们能够继续生活。
大部分渔民年龄在40岁以上,年龄严重,之前的工作经历单一,作息习惯与大部分工作难以匹配儿童教育网,不能直接适应离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渔船。 培训和指导是必要的。 发展新技能。
首先,对渔民就业倾向和就业能力进行大范围、深入调查,对有就业能力或个体经营倾向的渔民进行就业安排。 其中,对选择自主创业的渔民,将安排专业指导和政策帮助。
如提供贷款、加大政策补贴等,提高创业群体的成功率。 其中,优秀企业家将带动更多就业。
二是为渔民就业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退休渔民,增加渔民就业机会。
例如,肥西县有一项政策设置:凡是招收返乡渔民就业、签订劳动合同满一年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中小微企业、工厂等,将获得每录用一人,给予1000元就业补贴。
在政策支持下,政府举办大型招聘会,吸引企业参与,增加渔民与企业的联系,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渔民积极就业。
同时,对于不具备工作技能和工作方向的渔民,本着不放弃每个人的原则,开展工作技能培训,挖掘渔民工作潜力,提高渔民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渔民能够尽快融入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努力提高渔民就业率的同时,也不忘提高渔民就业质量,深挖农渔业就业机会,发挥渔民自身优势,开展高质量就业安排.
例如,淡水养殖业与渔民以前掌握的工作技能接近,可以很快掌握并融入到工作中; 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需要大量劳动力。 既可以解决大量渔民的就业问题,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造福当地居民。
三、渔民上岸后的生活事例
比如退休较早的赵泽伦,就利用了他几十年的鱼干经验。 他不仅开始了人工网箱养鱼,还开了一家鱼餐厅。 他的生活,比起之前在河边打鱼的日子,要好太多了。
相关工作人员听说赵泽伦要开一家鱼餐厅,第一时间联系他安排学习班,让他参加厨艺学习。
像赵泽伦这样的渔民还有很多。 马庄村的张伟喜开始了螃蟹养殖业,但一开始效益并不好。 他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养殖方案。 现在,在获得可观的收入后,还能带动附近的就业。
种水稻的张伟、养鱼的马富强……这些都是退休渔民的缩影。 此外,一些渔民一直坚守在长江水域。
比如,某渔队的队长王明武,从十几岁起就跟着父亲在渔船上打鱼,至今已有四十年。 作为渔业界的老前辈,他对长江的生态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
据他介绍:“这几年,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我们都明白,靠捕鱼为生不是长久之计。”
禁渔结束后,他交出了自己的渔船,并与渔政部门签订了劳动合同。 从渔民到养鱼人打鱼还是打渔,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过着安稳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响应政策的同时,解决了个体经营等诸多问题,也促进了禁渔的顺利推进。 在这23万渔民中,王明武绝不是例外。
自2020年宣布禁渔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告别江上生活的渔民们都安居乐业,就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基本解决。
短短两年时间,渔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自然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见证。
早年,退休渔民冯林柱所在的村子,在全国人大代表、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石镇金洲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力的带领下,通过建立一个专业养殖栀子花的合作社,一个完整的全村已经脱贫致富。
渔民撤退之初,没有陆地。 杨力寻找荒地,说服村民和渔民投资土地和劳动力,成立了新型栀子花种植合作社,为渔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杨力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一次偶然接触到电商后,她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电子商务,打造农产品销售渠道,不仅要种好农产品,还要卖好农产品。
4、长江禁渔十年终将重现辉煌
长江禁渔10年,需要很大的决心,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毫无疑问,这一举措必须坚持到底,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彻底改善长江生态环境。
无视禁令,执迷不悟者,必将受到严惩。 不久前,湖南邵阳两名村民因炸毁长江重点保护区内的6条野生鱼被举报。 接到举报后,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强制措施。 凡因任何目的违反禁渔令的,一律不得放过。
长江禁渔不仅关系到长江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的生存,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首先,长江流域广阔,淡水资源丰富。 但是,淡水资源和饮用水问题也不容小觑。
其次,虽然长江渔业仅占我国淡水渔业的0.18%,但经过几代繁衍,人工养殖的??鱼类基因退化,必然会对营养价值和口感产生深远影响。 对此,只能通过增加优质野生鱼类种群来改善。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拥有最丰富的淡水水生生物资源。 保护这个强大的基因库,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报道显示,长江禁渔以来,生态效应初见喜人。 随着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数量急剧下降的江豚也开始出现在河流上。
此前,由于人类过度捕捞,江豚的生存空间不仅被压缩,食物也得不到保障。 现在,经过初步恢复,江豚的食用鱼种数量明显增加,江豚自然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