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第一,如果孩子是剖腹产,这样的小孩有多动症的可能性就大些!第二,有些家长的观念影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有些家长在幼儿阶段学的很多,这个兴趣班那个补习班报的很多,到后来小孩是哪个也没了兴趣!第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属于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一年级的学习!
遇到类似事情,家长应该早与老师及时沟通,不然的话,小孩的注意力分散太多,对于小孩后续的发展肯定没有好处!
感谢小悟空邀请。
我的孩子也刚上一年级,题主所说的应该是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爱做小动作和走神吧。我的孩子在上课的时时候也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和刚入小学的不适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爱做小动作和走神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要分清楚这种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经常性的。要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真正问题根源是什么!
01
小学课程一节课是40分钟,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对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是不适应的!据调查表明,一年级的孩子在上课时的专注度只有五到十分钟左右,小学教育网,这和孩子的身体发育程度和智力成长有一定关系。40分钟坐着听讲,对孩子而言是很难坚持的。因此大部分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小动作或走神的现象,这些都是属于偶发性的,从孩子的生长发育来看是正常的。
02
也有的孩子情况比较特殊。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特别好动,坐不住,爱走神。老师从孩子的眼神和行为,完全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在认真听讲。这些孩子的行为就比较异常了,家长就要对孩子多关注。他们在上课的专注度太低,和孩子小时候行为习惯养成有一定关系。 作为家长就要好好分析分析孩子的行为,看是否有多动症等!这就要寻求专业人士的治疗和帮助了。
下面我们主要说一说, 当孩子具有上述上课爱做小动作和爱走神的问题时,如何针对孩子的特征来进行改进?
01
通过静坐来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坐不住好动,其实这是孩子的天性。通过静坐可以适当培养孩子的耐性。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每天静坐五分钟,在开始的时候给孩子用闹钟或手机进行倒计时,让孩子调整好,上课听讲到标准姿势,为了防止孩子异动,可在孩子头上顶块橡皮或者毛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可以把静坐的时间延长一下,如到十分钟或15分钟。
02
设置奖惩规则来提升孩子上课听讲的积极性。
一年级的孩子最想听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如在家可以设置一个红花台,根据孩子每天的表现,如果完成的好,可以给孩子贴小红花表示奖励。如早晨按时起床,按时洗脸刷牙,按时吃饭,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等,但也不宜过多,太多就显得繁琐。将每一项分别罗列,制成表格的形式!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给孩子进行小结,对于孩子能够达到的,都贴上相应的小红花,做为奖励!在每周结束之后进行一次大的总结,拿到多小小红花之后,可以给孩子进行一次奖励,奖励可以是给孩子买一本他喜欢的书,带他到某个喜欢的地方去玩,买他喜欢的好吃的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
03
孩子平时在家完成作业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度。专注度高了,慢慢就会克服走神和爱做小动作的习惯。
孩子在课堂上出现走神,爱做小动作的行为跟小时候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就要格外注意孩子这方面的行为。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陪读。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还很弱。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还有给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养成,尤其后者是重中之重。
其次,孩子完成作业时,可以分阶段进行,如每隔30分钟休息一次。但是在这30分钟内写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不许任何小动作,和孩子在写之前达成口头协议。
第三,孩子的学具不要配备一些过于花哨,图案漂亮,外形奇特的用品!
这些也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度,在上课的时候把玩自己的学习用品,不认真学习,出现分神的现象。
04
及时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上课的动态,看有无进步和退步。家校联合始终是教育的王道。
当家长在采取以上措施以后,孩子上课爱走神和做小动作的行为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肯定是具有反复性的,这个时候要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对于孩子的行为及时了解并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作出修正。
结语:
小学主要是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家长朋友们在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及时和老师沟通,听取老师的建议,努力改进,如果等到孩子大了之后再去管那就来不及了。习惯的力量真的是不可忽视!
在一年级阶段,小朋友爱做小动作,走神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话,要正确的去引导小朋友。注意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给你个小技巧培养孩子专注力。在一个碗里装红豆和绿豆两种豆子让小朋友去,分别把它挑出来。一种方式就是让小朋友去涂色给一个图画,配色,这个也是非常锻炼小朋友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爱做小动作,走神都很正常,小时候我读一年级也常这样,小孩子自制能力弱,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要抱着理解的态度,其次讲课尽量生动有趣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