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诵读坚持9年(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背诗量超过1000首,也是拥有多年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这里谈谈我对诵读经典的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不能面面俱到的背,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定以课本为核心进行拓展背诵。
1、小学课本内课文或者课后阅读全篇古诗古文,小低类似《静夜思》《春晓》,中高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长征》《清平乐村居》等,这类古诗有120多首;部编版的小学语文增加了古文篇目像《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自相矛盾》等等,小古文也都要背诵。
2、小学课本读读背背名句背后全诗全文,或者是课文中出现名句背后的全诗全文。比如课文《梅花魂》里面的名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山中送别》,找到全诗,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秦观《浣溪沙》,找到全诗,背!象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课本里只有名句,顺带背完全诗《山居秋暝》和《使至塞上》;课本中出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这些出自《论语》,也可以追溯全篇背诵,课本这类古文名句也不少。
3、初高中课本里适合同学背的诗篇。初高中课本里的古诗就拿苏轼的来说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这类其实也都适合小学高年级同学背诵的,中学课本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这类也适合,也可以拿来背诵。而古文《世说新语两则》《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论语12章》等这些小学高年级背诵也问题不大的。把初高中适合小学背诵的篇目挑出来背诵,也大大减轻了初高中学习的压力。
以上包括小学课本全篇、名句背后全篇、初高中课本适合同学背诵的篇目,就接近300首(篇)左右了,目前当当或者京东适合小学生背的古诗文版本最全的推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必诵古诗360首》《小学生必诵古文240篇》,这两套基本涵盖以上三种类别的古诗古文,算是一网打尽了。假设这些背完了,就可以背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里面课本没选的自己感兴趣的名篇了。但必背的,一定上面1、2、3类别的古诗文,真的属于考试必考,作文必用,在小初高阶段都要熟读熟背甚至要默写不错一个字的。反正都是要背诵经典,小学儿童网,不如就背诵这些最有用的。
新课本改编后,我发现孩子的语文课本真的跟初中,高中课本越来越接近。
原来基本停留在认字写字写词这方面,阅读理解的比列比较少
新课编之后一个是注重阅读了
一个是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渗透
古诗词也比以前更多
要说背诵经典名著,我不赞成死记硬背
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理解能力
来阅读,把名著当中经典的好句好段背下来就行
唐诗、宋词,三字经,论语,大学
这些经典国学最能展示中国的文字之美
其中的韵律,诗情画意,家国情怀展示的很丰富
背诵的时候,很多小孩子不理解,光死记硬背,我觉得也理解不了古诗的美
家长应该帮孩子解释某个词和句子的意思,以及古诗的背景,甚至可以把它描述成一个画面,帮助孩子理解,记忆。
除了这些
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学校发的《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
它是根据孩子的年级和课本延伸编辑的
里面有声律启蒙、经典诸子诵读、诗文诵读、传统文化专题
并且配有注释和小故事链接,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记忆。
主要是根据孩子年龄编制的,有连贯性系统性,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传统文化学习体系。
每年学校都会有不同年纪的阅读建议书名单,里面的好词好句,可以背下来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擅长高中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背诵要求只能根据教学经验,泛泛而谈。
我看了一下回答,很多人没有仔细审题,将背诵解说成了阅读。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小学生应当从以下篇目入手背诵:
1 小学生应当多多背诵人教版配发的《国学经典诵读》之类的传统国学经典。读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古文的感觉。
2 小学生应当多背些《小学生背古诗75首》、《小学生背古诗词200首》之类的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
3 教材里要求背诵的一些经典儿童故事,寓言,童话,说明文等。
4 词汇积累方面的如成语谚语,经典名句等。
背诵对于一个人学识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年人都还记得吧,自己小时候只要多读几遍就能张口顺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能力也逐渐下降,背诵个什么东西也会觉着困难。人类的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是递减的。小时候多多背诵,记忆能力多多开发利用,受益一生。
最后共赏一首陆游的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学生可以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千字文》、《论语》等,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容易背诵的,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要有相应的理解,不能让孩子全是囫囵吞枣、机械记忆;一些浅显的唐诗宋词;一些谚语和成语故事都可适当记忆,主要是丰富孩子积累,提升孩子经典传统文化素养,为今后更好学习奠基!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