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第 1 章
如果不努力发展一个人的全部个性,从而发展出一种创造性的性格,那么每一次爱的尝试都会失败; 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教育从爱开始 摘抄及感悟,没有能力以谦卑、勇气、真诚和纪律去爱别人,那么人们的爱情生活将永远不会满足。
——《爱的艺术》
其实,拥有爱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它不仅需要整个人格的发展,更需要一种创造性倾向的实现。 整个人格的发展并不容易。 我觉得我更多的是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阶段。 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发展人格。 至于“创意倾向”,我会在本书后面继续提到,我很想继续深挖什么是“创意”,如何“创意”。 记住这一点,继续阅读。
学习爱一个人必须像学习任何其他艺术一样去行动——例如音乐、绘画、木工或医学艺术和技术。
——《爱的艺术》
原来爱的能力是可以习得的,很让人兴奋。 有时我会责怪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生活环境,却忽略了自己作为个体的强大。 获得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但意识的觉醒是第一步。 “不再睡觉”也是一种进步吗?
第二章(一)
他应该与他人分享他的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他身上的一切。 通过给予,他丰富了对方,同时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来增强对方的活力感。 他不是为了接受而给予,而是通过他的给予不可避免地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鲜活的东西。
——《爱的艺术》
我一直理解的付出是物质的,原来有生命力的东西都可以。 “欢乐、理解、知识、幽默、悲伤”,想到这里,我觉得生命是如此的奇妙,生命是多么的美好! 付出不是为了得到,实际上我们也在得到,甚至是双赢。 比如我给别人推荐一本书,看了之后分享了感悟,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新鲜的
流量R
除了给予的元素之外,爱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是所有形式的爱所共有的,即:关怀、责任、尊重和理解。
——《爱的艺术》
关爱他人、爱物、爱自己,为他们付出时间、精力和劳动; 有责任心但要尊重对方,否则对方会感到有压力和被奴役,用对方需要和接受的方式去爱对方。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理解,而且是客观而非主观的理解。 这是否符合《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的“观察”?
要想欣赏艺术,就必须是艺术人; 如果你想影响别人,你必须是一个艺术人; 如果你想影响别人,你必须是一个艺术的人; 其他人。 你与人和自然的每一种关系都必须是你意志的明确目标的表达,是你真实的个人生活的表达。
——《爱的艺术》
中国人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影响他人。 作为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以身作则; 作为老师,为什么不呢? 通过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促进者和灵感来影响他人。
第二章(2)
母亲是我们的家、大自然、陆地和海洋。 父亲不体现任何自然起源。
——《爱的艺术》
这部分虽然讲的是“亲子之爱”,但其实是告诉我们如何从小培养爱的能力。 这里最重要的支持者是“父母”。 文中提到,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其实,我不认为父爱都是有条件的。 可能没有母爱来得那么多。 深刻的。 十月怀胎,生后喂养,初为人母,渐渐感受到其中的不易。 孩子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的安全体系。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看似自己一直在付出,付出,其实也在收获。 我觉得更有耐心、更有爱心、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用爱来唤起对方生命的觉醒,召唤内心的活力。 父母爱孩子,最终引导孩子走向独立,形成创造性人格,充满爱的能力,所以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
找到你自己
摘录:天真、幼稚的爱情遵循的原则是:“我爱,因为我被爱。” 成熟爱情的原则是:“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不成熟、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的艺术》
感悟:成熟的爱应该是付出,拥有爱的能力! 当我们一味的问来问去的时候,对方会觉得很累,自己的期望也没有达到。 这也可能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很多问题的根源——缺乏付出爱的能力。
第二章(3)
当孩子离开了母亲,只有真正有爱的能力,比付出更快乐,生命根基扎实的女人,才能继续做爱孩子的妈妈。
——《爱的艺术》
感悟:孩子小,爱孩子是妈妈的本能。 因为孩子需要妈妈,妈妈才能从孩子身上得到认同感,甚至满足孩子的占有欲。 但是,当她与孩子分开时,才是对母亲真正爱的能力的考验。 比如,前段时间我要给宝宝断奶,一想到要离开他,我就会莫名的焦虑、恐慌,甚至无声地哭泣。 开宝贝。 慢慢的自我调整,和宝宝沟通,我们顺利断奶,但是我发现我还是很爱他的。 其实,这种分离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幼年期,在孩子长大后外出求学、结婚、创业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分离。 很多家长在孩子结婚后都会“担心”,对孩子的家过分干涉。 如果婆媳要“说了算”,那么家庭关系一定很紧张。 这时,妈妈要大胆放手。 婆婆懂得放手,不关心也不参与我们的家事。 孩子们组建了新的家庭,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父母真应该给孩子“断奶”。 父母的爱还在,只是形式变了。 希望自己慢慢成长为一个人生根基扎实的妈妈。
第 2 章 (4)
在“自爱”部分,提到了“利己”和“忘我”两种形式。 前者以自身利益为先,后者则是无私奉献。 这两种做法都不是爱的能力的体现,并且会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变化。 一个无私敬业的母亲,希望孩子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但孩子却变得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生怕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努力拼搏。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没有爱的能力,达不到妈妈的“无私”,可能会变得“自私”,因为他们曾经太多地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害怕让别人失望,而怕不够努力。 等我长大了,我会反过来想要得到更多,去弥补那颗被自己冷落的心。
利己忘我不可取,还是要回归本源。 “能爱别人的人,也一定会爱自己。” 不要忘记自己作为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影碟机
第三章
任何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 当代西方社会爱情的没??落和没落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衡量人的标准是有没有价值。 “我爱你”是因为我们需要彼此,一旦这种需要的平衡被打破教育从爱开始 摘抄及感悟,那么他们就不再相爱了。 我们曾经羡慕甚至模仿西方人的表达能力,敢爱敢恨,追求自我和个性。 其实,从社会根源来看,这更多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化的产物。 这就像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当它是新的时候就喜欢它。 我不要了,连执着和不舍都没有了。 这种以价值为导向的情感态度是不是也让我们感到很寒心呢? 想一想,我们虽然不善言辞,但“执子之手,白头到老”的爱情更感人?
第四回
第四章前半部分提到了爱的实践方面的几个要素:纪律、专注、耐心和兴趣。 我更多地把纪律理解为自律或自我管理。 平日里,我们要按规定时间上下班,到了节假日,我们就报仇雪恨地放松一下。 就像今年的寒假,我突然意识到,没有了外界的束缚,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无法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这样被时间线往前推。 你应该想办法引导自己从看似轻松但空虚的生活转变为看似艰难(比如坚持读书)但实际上很愉快的生活方式。 就像家长一样,要在孩子不到六岁的时候就培养他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他在上学时不会跟着屁股看作业学习,而亲子关系会轻松很多。 (来自昨晚与小倩的交流)
我想专注于专注、耐心和兴趣。 事实上,我的宝宝是我学习的榜样。 就像书中提到的孩子学走路一样,其实不仅仅是走路,孩子在其他方面也会很专注。 比如在玩玩具的时候,他会看似“无聊”地反复拨弄一个轮子,眼睛里就只剩下这个轮子了。 就像毕淑敏每天在阿里雪山上凝视着云朵和成群的羊,它们移动的很慢,但慢却能让人思考和理解。 “从前慢慢来”的生活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因为这种“慢”让人精神集中,“心无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容易变得混浊,眼睛和耳朵里充满了太多的声音和形状。 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也听不到别人的声音。 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倾听自己和所爱之人的声音,形成共同的场域,这样才能逐渐激发爱的能量,传递爱的能量。
书中提到的兴趣具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就像我们备课时,出发点是课程目标,但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收集可能会重现新的灵感,但这些“闲笔”却上了很好的一课。 就像今天跟同事交流她的备课心得,她说她是真实的备课状态,把想到的都写下来,一个一个收集写下来,然后用一条主线把它们串起来。 这种“无目的”的原始备课状态,是不是就像我们带着兴趣去培养,不是为了培养兴趣,结果却是水到渠成。
还有书中提到的“keep awake”。 奇妙的是,晚上能感觉到一点点孩子的声音。 这可能只有妈妈们才能体会到。 真是太神奇了!
第四章的后半部分讨论了影响爱的实践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克服自恋,客观、理性、谦虚地对待人和事(为什么会有谦虚,这个不太清楚),也要有信仰。
客观理性是在没有既定标准的情况下评价一个人或事物的能力。 比如和学生打交道,我不应该根据别人说的话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观察、理解,而且是客观的。 “听其言,观其行。” 客观理性还应该是指能够换位思考,而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我回家看到老公没做饭,从我自己的角度会怪他做得太慢,却不知道他在厨房着急,着急等我回来会怪他吃不下饭。 果然,我一句牢骚夺走了他的兴趣,他再也不想给我做饭了。 客观理性是知道和理解他做饭的不易,对他表示感谢而不是抱怨。 (长假在家煮了两个月,深有体会)
对于“信仰”,它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内心活动。 我认为它包括“信仰”和“钦佩”两个方面。 “相信”就是相信,相信自己,也相信对方。 “阳”就是我们要仰望和追随的。 就像北斗七星,我们抬头就能看到它,它一直都在那里,指引着我们前进。 这两方面非常重要。 你需要在心里坚定地相信一些东西,但是这个“什么”是需要找到的,而不是模糊的。 这几天,我知道了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总是担心和焦虑。 当我静下??心来,将他们一一消灭的时候,我终于发现儿童学习网,原来是孩子的养育让我着急。 抚养孩子的焦虑主要来自于精神——我不知道如何抚养和教育他,我隐约害怕自己做不到。 我现在发现,我对自己不够相信——我能把孩子教好,教得好,我也不太相信我的孩子——他们能健康成长并发展出某种技能。 当我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时,我感觉轻松多了。 其余的我应该相信并实践它作为一种信念。 (这是我今晚刚注意到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思考)
在最后一章,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爱——爱社会,爱全人类,我达不到,所以我只想先安顿自己的心,先认识“我是谁”,然后然后抱抱抱抱,说声“好久不见”!
最后一章
在最后一章,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爱——对社会、对全人类的爱,我达不到,所以我只想先安顿自己的心,先认识“我是谁”,然后拥抱它。 拥抱说“好久不见”!
附录给了我们弗洛姆的一般传记,让我对他有了不同的认识。 《爱的艺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时我有一种错觉,我的生活充满了“爱的艺术”,我的生活就是弗洛姆的生活,尤其是! 事实上,并非如此。 弗洛姆活了 80 岁,他在 56 岁时找到了真正的生活伴侣,然后和她一起生活了 17 年。 在阿尼斯身上,他更好地修炼了爱的艺术——互相帮助,互相陪伴,互相欣赏。 在此之前的五十多年里,他一直在努力摆脱焦虑的父亲和自恋的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获得自己独立的人格。 可见,获得爱情的能力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幸好弗洛姆用他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路。 剩下的就看我们愿不愿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弗洛姆认为,爱的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在我们与生俱来时就存在,就看我们能否感知到。 这里需要家长做好引导,焦虑懦弱的家长和强烈自恋的家长,都不利于孩子自我意识意识和爱能力的培养,甚至可能“误导”孩子一辈子。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联系,然后才能引导孩子与自己、与他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 想一想,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做自己,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建立联系。 怎样才能打通任督二脉,才能游刃有余? 还是要回归本源——做你自己,要有爱的能力!
此外,弗洛姆还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无论时局如何动荡,他始终在寻找和践行爱情的艺术。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吗?
没有一本书是能让我们突然敞开心扉并彻底改变我们行为的灵丹妙药,《爱的艺术》也不例外。 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对自己的内心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觉得在这本书里我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近了更近一点,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忘记书中的很多理论和实践,但它的力量已经无形地渗入了我的血液。 一些书友一起读完这本书,觉得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其实我想说我也变了。 以前我和老公不理解的时候,会一气之下不理他,互相生闷气。 现在,我问自己“我真的生他的气了吗?他的所作所为真的很生气吗?” 当我内心的回答是“我不生气”时,我选择五分钟后向他道歉,他也向我道歉,然后我们再说说刚才我们在想什么,是什么让我们不开心,又是什么让我们彼此生气,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 而这种思维和方法上的转变,就是这本书给我的。
人们一生都在练习。 感谢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读到这本书,让我可以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底色,也让我心中的底色有了厚度和力量!
“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