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adaibaba520
今年浙江高考出了一篇满分作文:《住在树上》。
这篇作文为什么能得满分?真的是好作文吗?如果不是,哪里不好?
说实话,这篇作文我来来回回看了两遍,似懂非懂。
似乎大多数网友的认知都和我一样,“看不懂”、“层层叠叠”、“空洞”、“晦涩难懂”。甚至有人说这是对语言的侮辱!
当然,也有不少人说“逻辑严密”、“文笔精巧”、“说理深刻”。
据说,面对这样的作文,评分过程一波三折。
第一位评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作文评审组给了满分。
提倡满分的浙江省高考作文批改组组长陈建新教授评价说:
“在我数十年的高考作文批改生涯中,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精巧晦涩,思想深刻沉稳,初读时,并不觉得”感觉不像是高中生写的考试作文。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密,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文都不是为了表象或填字数。”
▲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点评
我如何阅读这篇作文?
从这篇作文的行文、措辞和造句来看,这位浙江考生博览群书,涉猎多部哲理著作。
卡尔维诺、维特根斯坦、麦金泰尔、陈念希,还有文中提到的树上男爵。
大部分文科生可能都没有看过这些人和书,更何况是一个高中生呢?
这样的阅读积累值得点赞。
但也可能是因为涉猎越多,影响越大,缺乏有效引导。
于是我养成了热衷于各种概念、术语、长句、晦涩难懂的风格。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考生水平一般,文章写的其实很差,背范文,逻辑错误,搞概念,看不懂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的,但显然没有考虑到一种特殊情况:在高考场上写作文是一种极限状态。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在高考的极端状态下,写出一篇切合题材,展示自己知识储备的作文,带有一定的思辨性,是非常困难的。
倒一杯茶,在键盘上敲几个字是可以的,但在即将敲响下场铃声的考场上,大多数考生做不到。
这位浙江考生做到了。并成功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这份实力和运气,实属难得。
但是这篇文章是好文章吗?
如果让我来评价这篇论文,我最多给这篇作文打48-50分。
换算下来,相当于100分制中的75-80分,只能算是中上,勉强接近优秀。
不能给高分,更不能给满分的原因是:这种文风太绕口了,高考不应该提倡。
在分析他的文风之前,先说一个人:胡适。
▲ 胡适
在写文章这件事上,我非常认同胡适的写作理念。
在100多年前的民国时期,中国人争论了很久,要不要搞文学,要不要摒弃文言文,什么样的白话好等等。
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主张文学改革。
他在《新青年》上投稿,影响很大,被陈独秀称为“今日中国之雷”。
胡适在《提倡文学改进》一文中认为,改进文学应从八个方面入手:
一说,必有话要说。第二,不要效法古人。三是要注意语法。第四,不要无病呻吟。第五天,不要套路。六曰,勿用典故。小七说,不谈对抗。八、不避俗语。
在其他文章中,胡适反复阐述了这一观点:
做文学,人要明白,要明白。
文学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要清晰;二要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第三,它必须是美丽的。
胡适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钱玄同手抄《关于文艺进步的建议》
如果我们今天翻翻胡适文集,就会发现胡适的文章,无论是研究非常专业的学术问题优秀作文抄写,如《水经注》、《红楼梦》,还是给大学生的毕业演讲,都是都写得清清楚楚。清晰直接。
说是不识字的老太婆都能听懂,未免有些夸张。
要做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既受胡适个人才华气质的熏陶,也受多年刻意磨练后的平庸。
其实,不仅胡适,还有鲁迅、郭沫若、冯友兰……绝大多数的大师,他们写的文章,都在追求明晰。
相反,还有很多观望的研究人员,他们喜欢和你混在一起,云里雾里,捉弄你。
拿胡适的标准来对比一下这位考生的作文,我们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太绕口,不够清晰。
清晰明了,追求的是把自己想表达的观点表达清楚,准确无误,让读者看完后能迅速抓住重点,不会产生误解。
这也要求我们写得有逻辑、有层次,用词准确、写实。但这位考生的文章显然用了太多不必要的生僻词和造词,损害了意义。
嚆石、祓流、振河、张奔、肯綮、祓施、祓魔、鱼池、婞之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十个人中有九个不明白。
但其实可以换成别的词,我在下面的括号里标出来了。
嚆石(始)、源(起源)、振和(振翅)、健次(要害)、祓消除(清算)、鱼池(庙宇)、婞志(顽固)
自从有了写文章这回事,有些人就喜欢在文章中提一些生僻的名字,背一些生僻的词和典故。
其实大部分都是为了唬人,并没有实际作用。
很多这样做的人忘记了写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流和交流,而不是为了炫技和制造隔阂和障碍。
清晰明了之外,更是感动人心。最好的打动人的方式,在我看来,也是四个字:真情实感。
关于这一点,我最喜欢举作家王定军的例子。
王鼎军是旅美作家。他今年九十多岁了。几年前,他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一本回忆录,讲述了他一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 王定军
在他的回忆录中,他提到了儿时的老师如何帮助他修改作文,这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风格。
他说,他小时候写得很好,经常受到表扬。有一次他写作文,写了这样一句话:
时间的列车,载着离别的愁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了一个叫清明的车站。
王鼎军对这段话很得意,感觉自己是无意间得到的。
然而,王定军的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回作文时,他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花腔,还不如老老实实说清明来了。
花腔是一种歌唱技巧。王定军的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是在批评他华而不实,炫技。
还有一次,王定军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金风玉露的中秋节已经过去,天高气爽的重阳节还没有到来。
王定军的语文老师毫不留情地在作文文字上划了一条红线,直接把句子改成了“今年八月”。
为什么老师要改成这样,因为明明这也是花腔。
王定军的老师也说过,作文要简洁。
他还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绞尽脑汁就能写出来的。你要出去读书,出去听,要从世界上找文章。
白话文学的根不在书本上,而在生活中,在你每天说的话里。
多年以后,王定军回想起来,觉得老师的教导对他的影响太大了。
因为他的语文老师提倡简单,反对做作,在作文方式上强调内容。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写文章,归根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品味。
走出自己的路,总比一味追随别人的意见要好。
我不喜欢的文章,我不追求的风格,不代表它不是好文章,也行不通。
但是,说一千字一万字,我觉得从高考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作文被评成满分作文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为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抽象地说,就是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博大精深等等。
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中,还是写得清清楚楚,写得清清楚楚家庭教育,情真意切。
这位浙江考生的文章,可见阅读深度和思辨性,但我认为对这一点的认识还很不够。
它比大多数论文都好,但达不到满分的标准。
给一篇高考作文满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当年有些古文得了满分,后来很多人模仿。后来有些诗得了满分,后来就有很多人模仿。
这样的“后起之秀”大多是学业末期的邯郸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学会了在作文里写一串“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罗尔斯”,到头来却忘了怎么好好说话。
也就是说,浙江高考阅卷组的老师中,只有第一名打出39分比较正常。后世老师对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和指导意义理解不准确。
给这样的作文打满分,对考生的长远发展和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不利的优秀作文抄写,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