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叫知识付费?
我做了几年的咨询、培训、写书,算不算知识付费?你可以算。但如果你算的话,你就没有理解这一波“知识付费”的差异化本质:服务产品化,以及“服务产品化”带来的头部现象。
什么叫“服务产品化”?
过去的圣经是手抄的,欧洲养了1万多誊写师,每人每年抄1200页。这就是服务,因为每一页都凝聚了人类时间。后来古腾堡发明了印刷,解放了人类时间,现在一分钟估计就能印刷1200页。这就是产品。出版,就是誊写的“服务产品化”。
人类曾做过很多教育的“服务产品化”尝试。比如录制讲课的视频,卖DVD。但是,这就失去了教育区别于出版、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互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一旦把课程变成DVD,教育就立刻退化为出版。包括互联网上不温不火的MOOC,微课,都不再是教育,而是出版。
“媒体”呢?
媒体是一种特殊的出版业,都是为了完成内容的传播。出版更强调知识性,媒体更强调传播性;出版要深度,媒体要速度;出版跨越时间,媒体跨越空间。但不管怎样,媒体和出版一样,都已经完成了“服务产品化”,每次交付,凝聚的人类时间越来越低,甚至接近于零。
但是“教育”就很悲催了。出版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写出《哈利·波特》暴富的J·K·罗琳,媒体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主持《奥普拉脱口秀》而暴富的奥普拉。但是教育界,因为几千年来“服务产品化”尝试的失败,只有名气在外,但还必须靠收咸肉为生的孔子。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
“在行”是一个尝试。专家资源,线上匹配,线下见面。但“在行”更像一个“滴滴打专家”,只做匹配,人类服务时间一分钟没少。“分答”也是一个尝试。它通过“偷听”的设计,一分钟知识服务结束后,语音秒变产品,广泛收费分享,成为真正的“服务产品化”。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更深尝试,小学儿童网,是各种付费直播课程。比如YY语音的PS直播课程,沪江网的英语直播课程,和现在的“知乎live”。虽然老师付出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直播每多一个在线学生的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知乎live”把“服务产品化”推到了新高度,有机会成就巨星。
------------------------
刘润 | 互联网转型专家,27W+付费学员《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欢迎关注刘润。
最后,你用过知识付费产品吗?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输出。第一,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实现商业价值。第二,有利于高效的信息筛选。如果不收费,作者就不会长久的创作下去,而且在质量上也不会用尽心思去创作,所以知识付费是应该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说实在的,现在知识已经很不值钱了,当年(1947年)我外公出的一本书的稿酬,合着10根大金条,顶下了上海一栋洋房的一层带个大花园;而当年钱钟书出一本书,更买下了北京一个四合院儿……现在呢,哪怕出十本书,在上海只能买个一二平米,买个厕所都不行……
我觉得,这可能是将“知”和“识”混淆了,“知”和“识”是两个概念,“知”是对事实的知道,而“识”则是对“知”的独到见解和开创能力。有“知”而无“识”,就是俗称的书呆子,那所谓才学满腹不过是死知识一堆而已。
所以,“知”免费很正常,如互联网上绝大多数信息,如维基百科都是免费的,但“识”收费(无论通过哪个媒介传播)无可厚非,太正常了。
顺便提一下,现在一个流量小鲜肉(男女不辩),随便一show,就几千万上亿,时过境迁了,但令人堪忧……
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评论员门宁:
知识付费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商业形式之一。共享经济,不是免费用别人的东西,而是大家一起来分享优质的商品或者服务,既提高了商家的收入,也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比如共享单车,其模式不是商家把自行车摆在大街上所有人免费骑,那叫公益单车不叫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也是要交押金,也是要交使用费的,只是花1元就能再所有有单车的低点用车罢了。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等各种共享产品都是这个模式。
知识共享让消费者支付很少的费用就能获得他人总结的经验或知识。
以前上一门课程,线下培训,不仅费用很贵,还要到指定的地点上课。现在只用在网上交几百块甚至几十块,就能看到、听到一流学者的专业课程,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一流的专家和学者,接受更加正统和更加权威的教育。
比如过去想学炒股,需要自己看书学习理论,再到市场亏上几年总结教训,才有可能成功。而报线下的班很可能会遇到骗子,不仅亏钱还要被骗子再收割一次。现在有不少牛人经常在网上开课,花不多的钱就能学到他们亏数百万总结的经验。
知识付费一定是大势所趋,能为用户提供稳定而有用的知识,就可以在这个时代成功。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