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怕杠精
整个数学史的发展,就是在一堆杠精中夹缝生存出来的。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开始,他认为,有理数可以表示世界上的一切,后来他的学生希帕索斯(也就是第一位杠精)问了一个问题,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如何用有理数表示,结果真就把她的老师杠住了,出事了,后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的诞生。
康托尔的集合论,它规定集合必须满足三要素,分别是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后来罗素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理发师说:只给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这个理发师需要不需要给自己理发?这个问题严重冲击了集合中的确定性,险些让集合论从此消失,后来,经过数学家的不断努力,给集合论加了很多很多个条条框框,才让集合论更加丰富。
耳熟能详的哥德巴克猜想。哥德巴赫这个人虽然是一个业余的数学家,但是他的杠精身份是不可更改的,他出这个题的目的就是让数学家们难住,虽然这一谜题到现在还没解开,但是总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时候。
所以说为什么一条数学公式就能让所有人闭嘴?因为这一条数学公式是在无数个杠精都没杠动的前提下存活下来的,完全不具有可杠性,争论戛然而止!
数学是把复杂的事物量化的工具。
举几个例子。
生活中有些人身材比例好,而且瘦就会显得高一点;有些人腿短,上身长,再加上胖,可能显得就会矮一些。可能有人会觉得甲比较高,乙比较矮,也有人觉得不是这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量化,只要把两个人的身高报出来,就无需再争论。
再比如前一阵子比较火的公式相声,在比赛场上,那两个人和郭德纲一直在争论,小学学习网,后来,郭德纲说了一句话终止了争论,说:如果你们两个商演有票房的话,我就接受,否则就不接受。这也是量化终止的争论。
数学能解释宇宙的原理
有人说某种声音很美,某个图像很美,后来,数学家把美定义成了黄金分割。
牛顿想为什么苹果能落地?后来他用一个数学公式揭示了万有引力。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质能方程,只有写出如此简洁的数学公式之后,才能被大家所认知。
数学不是自然科学,它是逻辑学。是一门主观的学科。它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科学规律。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争论中确实可以起到统一科学家思想的作用。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对于同一个自然现象科学家会给出不同的数学描述即不同的数学方程,在这此数学方程中那一个方程是对自然规律的数学描述,这还需要科学的验证。科学家从这些验证中找出能最客观反映自然规律的方程。在自然科学中尚且如此,对于人文学科人们很难进行定理分析。对于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学科人们无法用数学方程或公式来描述。
即使是在金融领域人们建立的数学模型也基本上不能反映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只能描述在理想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所以说数学不是万能的,何况数学还在不断的发展中。
都没说到重点上。
自然科学是可以被质疑,而且也是鼓励质疑的,这点从科学的最重要的标志:可证伪性看出来。因此科学理论常常存在争议。
而数学完全不一样。数学的核心是严谨的逻辑,追求的是绝对真理。这和自然科学的哲学理念相反。数学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数学以定义和假设作为逻辑基点,以严谨的逻辑推导,得出的无法辩驳的结论。
但是要注意一点,自然科学和数学并不冲突。原因是这两者的应用领域完全不一样:自然科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我们如盲人摸象一般,我们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有可能是不完全准确的,这就要求科学去怀疑一切。而数学是构建一个虚构的“宇宙”,这个数学宇宙的底层法则是数学家人为定义的,那么以此法则延伸出的一切理论自然都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自然科学和数学,一个现实一个虚构,我们日常用的数学只是将数学宇宙以工具的形式投影到现实世界,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工具不会出错,但我们可能用错工具。
13年年底,在北大有一场莫言、杨振宁、范曾的对话谈。
莫言说,很佩服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造诣;物理学证明出来了就出来了,不像文学,即使得了诺贝尔奖,还是会有人说你写的不行。
丘成桐因为获得菲尔兹奖而享誉数学界,有人问他,这个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丘成桐说,质疑我的人变少了。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