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有责任看好孩子,避免发生大的意外,但是父母也要努力培养孩子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试着独立去承担后果、解决问题,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比如当孩子哭着回来找你,告诉你他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知道你的玩具被抢走了很难过,很不知所措。妈妈要是遇到这样的事也会和你一样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但是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有解决办法的。”这样一来家长先对孩子当下的情绪产生共情,让孩子体会到他现在的这种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再在孩子面前示弱,鼓励孩子自己寻找方法解决,帮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因此,做一个“不完美”的父母,孩子可以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必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到,不用第一时间就帮他解决,让孩子独立面对做错事的后果。不然孩子就养成一有困难就找爸爸妈妈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很难独立。适当地向孩子示弱,告诉孩子:“宝贝,妈妈也和你一样,也会出错。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解决吧?”“孩子,爸爸小时候也跟你一样,4岁了还尿裤子,爷爷还把爸爸揍了一顿,连饭都没得吃。”当家长勇敢地承认自己也会犯一些小错误和小毛病时,孩子就会明白这是其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没有什么丢人的,也就觉得安心了,且孩子会非常地认同你。这种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承认自己的小错误和缺点,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觉得亲切,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勇于尝试和探索,开始学着独立。
从“幸福绑架孩子”到“幸福放开孩子”的释然 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期望孩子将来有出息;期望孩子有经商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来可以做体育健将;期望孩子成为完美的人……很多情况下,父母把自己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催促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子女成长期望值过度,陷入了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天赋,一厢情愿地下血本培养,指望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成为舞蹈家、企业家、明星、艺术家……很多父母总把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或生活中的缺失,以爱孩子的名义绑架在孩子身上,小学学习网,从小为他设立了各种目标。为了使孩子在学校和同伴中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特长班,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全能的优秀的人。
2016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院对北京、天津、石家庄、昆明、成都、西安、南京、广州8个城市近3500个有3~6岁孩子的家庭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当前的幼儿园里的学前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部分城市家庭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追求。访谈中发现,从上幼儿园开始很多孩子几乎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奔波于各种兴趣特长班之间,很少有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间了。而对于孩子来说,3~6岁应该正是需要通过“玩”来认识世界的时候,因为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和社会化是在玩中学到的。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很多时候父母所设立的期望与目标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其本身愿望,而不是过于热衷于父母自身的愿望与利益。只从自己美好的愿望出发,为子女设计未来蓝图,硬性给孩子定指标,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美好的愿望只能成为泡影。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各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家长要善于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看孩子,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每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自己,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因此,做不完美的父母,幸福地放开孩子,你释然了,孩子也笑了。
我们的教育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孩子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家长要懂得,孩子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依靠智力发展,还依靠独立能力、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健康心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开始努力做一个“不完美”的父母吧。
摘自《家庭&育儿》(津),2017.6.26~30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