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仓颉造字,有了中国字的最初原型。而中国字大约又分为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六种。但是最早的中国字主要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可以说是从图像绘画中演变简化而来。会意字则是从图像中抽象会意而来。
耍这个字上部结构是一个而字,下部结构是一个女字底。而耍这个字在动词中往往用来指戏耍。有一些调戏的韵味在里面。而“而”有男子颊毛之意。因此男子的胡须在上,女字底在下。由此可知,耍这个字在戏耍调戏的过程中,十分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男子压迫在女子身上调戏戏耍的形象。
宋朝时期的一代大文豪苏轼有一位好友,就是在当时颇有名气的词人张先,张先一生风流成性。年近80岁的张先一日突然传来喜讯,邀请苏轼前去喝喜酒,原来这位年近80岁的词人将要再纳一房小妾,而小妾的年龄年方十八岁。可见80岁的张先依然是宝刀未老,人老心不老啊!
苏轼如约去参加了张先的婚礼。推杯换盏之间,张先诗兴大发,作诗一首。而苏轼当然是要借机与好友有调侃一番。
八十新郎十八娘,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最后一句“一束梨花压海棠”就仿佛在描写耍这个字。其中韵味回味无穷。
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张先尽管已经80岁了,但是在结婚后依然与18岁的小妾生下了一对儿女。额…老爷子威武,是我们输了!
当然关于耍这个字还有一种解释。而字头实际上也可以延伸为柔软的意思。因此,耍也可以理解为柔软的女子。因为女子在古代时期从事一些舞蹈、杂技等行业,柔软的身躯,优美的线条在地上飞舞跳跃旋转翻身。因此将这一系列的活动称为耍,因此此时的耍字有表演、展示、舞动的意思。
但是在生活中耍这个字还是有一些轻浮之意,用在朋友相处时的口语中尚可,在一些正式场合最好不要说这个字。但是可以使用玩耍这种用法单独使用耍这个字,以免引起对方的不适感和误解。
“耍”这个字很有意思,为什么是女字底呢?又表达了什么含义呢?这得从它的字源分析上来讲:
一、字源分析
“耍”是会意字,上面从而,下面从女。而,象毛之形,表示颊毛。大概意思能猜到,用腮帮子上的胡子(肯定指男人)戏弄女子。本义:戏耍。一般指不正当的行为。这个画面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这层意思,在现在的一些方言中仍有保留,如某些地方称男女处对象叫做“耍朋友”,这个耍字带有非正式、戏谑的意思在里面!
二、形象解读
看到这个“耍”字,就让人联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一树梨花压海棠”。
话说苏轼有位朋友叫做张先,是位风流不羁花花公子,到晚年仍然色心不改,80岁的时候还纳妾娶了一位黄花美女。东坡道人苏轼于是写了一首诗进行调侃——
诗中描述的白色梨花表示白发老翁——张先,红色海棠自然指的是一身红色嫁衣的小妾。
而这“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形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耍”字啊!
当然,“耍”字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玩耍”、“ 戏谑、捉弄”、“舞弄”、“ 施展”、“赌博、耍钱”等含义。
各位读者朋友明白“耍”字是什么含义,为什么下面是女字了吗?这是根据造字法来的。
欢迎留言交流,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耍”字形结构是上“而”下“女”,嬉闹、戏谑、逗弄之意。耍,《说文解字》解释:从而,从女。我们分别从“而”和“女”讲起。
“而”字是什么意思?
而,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解释,颊毛也,象毛之形。颊毛,就是面上之毛,也就是男子的胡须。
戴震注《周礼》:“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
也就是说,嘴唇和面颊两侧的胡须,称为“之”,下颌部分下垂的胡须,称为“而”。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而”,字形状差不多,像一个人脸上拖下一束长的胡须,并且小篆的形体基本上与金文相同,隶书变楷书后写作“而”。
古代男子的胡须都很长,和当时的审美观念有关。方脸长须,是古代美男子的标准。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水浒传》中的朱仝,因为胡须长得好看,因此人称“美髯公”。
“而”的本意,在古代指代男子的胡须。但是随着汉字的发展,“而”被借用为一句话中的连词,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意。今天的“而”,表示转折或者并列的意思,与“才”、“及”、“和”、“就”等连词的意思和用法相似。
虽然“而”字的意思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作为字形的一部分依然保留下来,比如“耍”、“耐”、“需”等汉字,其实都是通过“而”字的象形来表达意思。
“女”字是什么意思?
“女”,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写法,看上去就是一个妇人跪坐着,双手交叉的样子。在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因此总要跟人行礼和打招呼,因此“女”就是一个妇女跪坐在行礼的形象。
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的字形大致相同,只是上面多了一条横线。这条横线可以理解为女人的装饰,比如发簪之类的。
传说仓颉造字,去鸟兽行迹,山川草木之形来表意。当时还处于渔猎农耕时期,男主外,从田从力,在田里干农活;女主内,做纺织等家务。因为上古时期,还没有凳子,所以人必须跪坐,“女”其实就表示妇人跪坐的样子。
“女”字的本义即指“妇女”,如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后来引申为未曾出嫁的女子,慢慢地,有转化为“女儿”的意思。
凡女之属皆从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和妇女有关的字,都从女。比如“姓”、“姐”、“姝”、“耍”等汉字,也就是“耍”之所以是“女”字底,和女人有很大的关系。
在了解了“而”字与“女”字的本意之后,我们再来看“耍”字。
“耍”字是什么意思?
耍,象形字。本意是指成年男子用胡须逗弄年轻女子。上面的“而”,本意是胡须,用来指代成年男子。下面的“女”,也就是女子,通常指尚未婚配的少女。
从字形上来看,耍指的是一个成年男人,娶了一个年轻少女,在新婚之夜,用胡须逗弄,游戏,具有一定的戏谑意味。
宋朝周邦彦在《意难忘》中写: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
就是老夫少妻的艳情诗,就连苏轼也写过“一树梨花压海棠”这样的句子。所以耍字,用来指代男女关系,在西南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这样的说法,比如用“耍朋友”来表示男女交往。
耍,后来引申为玩耍,戏弄之意,或者耍赖,玩弄手段,渐渐地脱离了它的本意。在今天的汉语使用习惯中,耍字,更多是指代它的引申意思。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天要想弄清楚一个字的本意,已经很难了,因为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古代人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弄”字,它的本意是什么,我们就通过字形难以看出来。
“耍”字, 是个隶定之后很晚才造出来的新字,从笔画和结构上猜测其有什么特别含义,就有点儿想多了。
有人举出《说文解字》来解释“耍”字。对不起,《说文》里并没有收录此字。
《说文》“女部”,收字二百四十个,不含“耍”字。
《说文》“而部”,收字二个,也不含“耍”字。
“耍”是独立部首吗?不是。
不仅《说文》没收“耍”字,《尔雅》《玉篇》《唐韵》《广韵》《集韵》,都没收录这个字。
就是说,唐代以前,大概还没造出这个“耍”字。
不过,儿童教育网,宋代,肯定有这个字了。
宋代周邦彦《意难忘》词曰:“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
宋蒋捷《元夕》词云:“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以上的“耍”,都是玩耍、游戏之意。
明清小说里,用到“耍”处就多了。
如,明代吴炳《画中人》里说:“人都说他有些法术,不免拖了庚长明同去,要他演些戏法耍子。”
《水浒六》云:“等他来时,诱他去粪窖边,只做参贺他,双手抢住脚,翻筋斗,颠那厮下粪窖去,只是小耍他。”
这两个,前一个还是“玩耍”“游戏”,后一个是“戏弄”。
最早收入“耍”字的,是《篇海》,或称《四声篇海》。
其曰,耍,“沙下切。音灑。尖耍俊利。戏也。”
当时,“耍”与“撒”同音。尖耍,还是“玩耍”。
宋代朱敦儒《好事近》词曰:“一棹五湖三岛,任船儿尖耍”。宋扬无咎《人月圆》词云:“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闲趁尖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四声篇海》十五卷,通行本,金韩孝彦撰。孝彦字允中,真定松水人。是编以《玉篇》五百四十二部依三十六字母次之。更取《类篇》及《龙龛手镜》等书,增杂部三十有七,共五百七十九部,凡同母之部,各辨其四声为先后;每部之内,又计其字画之多寡为先后,以便于检寻。其书成于明昌、承安间。迨泰和戊辰,孝彦之子道昭改并为四百四十四部,韩道升为之序。”
《四声篇海》,由金韩孝彦编;时间在明昌承安间,约1190-1200年之间,也就是南宋中期。这部书,在检索方法上有创新,但质量一般般,后人少有提及。
当时的金国在北方,南宋在南方。虽然韩孝彦居于北方,但文化的中心还是在南方,他必然受到北宋及南宋文化的影响。
那么,“耍”当时读如“撒”,很可能与南方的语言习惯有关。
现在,南方的不少地区,讲话时,经常仍然带有一个“撒”的尾音,有时候,还发“撒子”的音。这样的尾音,多无具体含义。然而,比如“玩撒”,使用长了,“撒”就具有了“玩”的含义。
语言永远是第一性的,文字永远是第二性。有了一定的语言,必然会创造出相应的文字。“耍”字,应该就是适应语言而生的。
问题在于,这个发“撒”的音,为文字的时候,为何成了“耍”字而不是其他的字。
这件事,现在只能推测。
有一个字可作参考,就是“?”字。此字应亦创于宋代。《字汇补》有收入,注曰:居希切,音饥。《正韵笺》说,律有?奸罪条,将男作女。也就是施以宫刑。
这么说,倒是符合“会意”的原则。
“耍”,上而下女。《说文》把“而”解为胡须。有胡须必指男人;下女,当为装作女人——有胡须的男人装成女人,这是符合“玩耍”含义。这么解释,“耍”也是“会意”。别把古人想得那么龌龊,过于“下三路”的字,很难被文人们接受,也很难流行的。
唐宋以后,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与之同步,语言不论从量和质上,必也快速提升。如何适应这种局面呢?原来的文字已不够用,于是很多字需要新造。“?”和“耍”,应该是在此种情况下产生的。
此时,新造了许多字,如“奵”“奾”“妅”“?”“妋”“妏”“?”“妑”“妔”“妕”……,就举这十个吧。算起来,这个时期,以“女”为部首的字,大约新造了数百个,有一些根本打不出来了。
《说文解字》收录了10516个字,几乎穷尽了东汉的汉字。不过到了唐宋,这个数字增加两倍还多。
“隶定”,是古文汉字和今文汉字的分界点。小篆以前的古文汉字,以“六书”为造字规律。汉隶以后的今文汉字,已经改变为主要作为文字的符号。
今文汉字中新造的字,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一般说,主要是“形声”和“会意”。但是,这只是为了便于识读,而不承载更多的承载文字内容的“责任”。
这些新造的汉字,在使用中,有不少因为过于生僻、使用频率过少而边缘化甚至死亡了。前面说到的打不出来的字,基本都是“死亡字”,能打出来的前面的十个字,虽然没有死亡,可已经极度边缘化了。
有些使用率很低,但不能算被边缘化,比如,化学元素表中的字、新的科学词汇的字。但总体来说,《汉字通用字表》的8105个汉字,以及《现代汉字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汉字,被证明,是80%以上人口所经常使用的汉字。
“耍”字很幸运,虽然是唐宋时期造字高潮中新造的字,竟入选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2500个“常用字”,比另外1000个次常用字还幸运。
这是因为“耍”通俗易懂,便于使用。尽管其造字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总体来说,它只是符号了,表示着“玩耍”“戏弄”的含义。
其他的,一定别想得太多,论证不出来的。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