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节选自《少儿说文解字》第二集《大:天真与自然,其实是“大人”的根源》
为什么要教孩子《说文解字》?
文|孟卓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皇派第五代传人
(“张皇学派”以章太炎、黄侃为代表,立足于传统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还涉及儒学、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层次的学术流派。)
为什么要研究汉字文化?
作为中国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汉字——我们眼中、笔中的汉字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网络。
即便如此,课堂上对汉字的讲解仍然十分有限,同时,那些文化读物也存在各种“硬伤”。 汉字教学的持续缺位,使得大部分孩子还处于“天天不懂”汉字的状态,汉字文化的普及还远远不够。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汉字文化呢?
拓展知识边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无论是刚刚学会识字的小学生,还是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汉字的中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规律和文化内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讲解,这对于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它不深远,而是浓缩在我们的笔下。
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汉字与中国人先天的文化渊源,教授汉字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是不是要让他们看到,我们笔下的字,跟几千年前的古人用的字是一样的; 或者让他们突然明白,方寸之间的汉字,在创造之初,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意义; 还是让他们去尝试写出古朴典雅、变化多端的古字,是一个快乐而快乐的学习过程。
看懂汉字,从《说文解字》开始
在汉字史上,有一部不可忽视的巨著,就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许慎是同时代的大儒,精通儒家经典。 当时,他被誉为“无双五经”。 他用20多年的心血,搜集了9000多个汉字,并对每个字的字形、读音、字义一一讲解,充分展示了汉字与汉语、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说文解字序,呈现出广泛而完整的汉字文化体系。
课程内容
在《少儿说文解字》中,我们选取??了近700个常用汉字,将部首与相关字形联系起来,集中讲解。
由于近90%的汉字是形声字,部首可以引导绝大多数汉字。 掌握了汉字部首,也就掌握了汉字的轮廓。
以“人”字为例,如果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两个人左边是“从”,右边是“毕”,三个是“公”; 这个词是“回来”...
用这种思维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每个汉字的奥秘,同时逐渐了解汉字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许慎在讲解造字法则时说:“近取身,远取物”。 汉字的创造,不仅取材于我们的形象,还广泛参考了天文、地理、动植物的世界; 它不仅吸收了自然界的万象,还记录了人伦、社会、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将《说文解字少儿》的专辑大纲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
我们遵循从人到物,从自然到人造的理念,尽力展现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整体风貌。 让孩子在学习汉字的同时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
课程特色
▲ 取材于语言学、语言学的“大师中的大师”《说文解字》
▲将部首与相关字形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对汉字的科学研究
▲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让识字更有趣
▲这不是关于文字,而是基于形状的意义。 拆解汉字,解读经典
▲ 教给孩子的《说文解字》也是一门传统文化的入门课
▲200节课,每节课都有思考题,互动性更强,拓展了孩子的形象。
准确严谨
解释基于对汉字的科学研究
首先,在给孩子教授汉字时,要符合汉字本身的历史、规律和体系,要准确、严谨,就必须建立在对汉字的科学研究之上。
历史上,对汉字的“灵活权宜”解释有过多次。 一旦在汉字系统中考察,它们往往相互矛盾。 其中家庭教育,把形声字解释为认识字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 当年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王安石不仅是宋代伟大的政治家,而且热衷于研究汉字,着有《文字说》一书。 有一次,苏东坡向王安石请教“破”字。 王安石解释说:坡就是土的表皮。 东坡听了也没当回事,反问道:“据此,滑字是‘水骨’吗?” 王安石听了这话,沉默了许久。
其实,“婆”和“溜”都是象形文字,“皮”和“骨”是注音符号。 后来,它们的古音演化,已无音韵痕迹,王安石便贸然将其解释为会字。 但是按照他的思路,其他从“水”开始的角色呢? 江是“水工”吗? 这条河是“最好的水”吗? 湖是“水湖”吗? 大海是“水的一切”吗? 这根本没有意义!
现代人在解释汉字时常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有人把“鹅”解释成“我的鸟”,那么“鸡、鸭、天鹅”呢? 能不能把他们分析成“佑之鸟”、“贾之鸟”、“江之鸟”、“高之鸟”?
我们主张从汉字系统来解释汉字。 一方面是让孩子举一反三说文解字序,掌握汉字的整体规律; 另一方面,系统的解释是准确客观地解读汉字的关键!
容易明白
强调汉字解释的意象
其次,教孩子汉字要通俗易懂。 对于深度教学,背景要以学术理论为主; 对于简单的教学,除了通俗易懂的课堂语言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是把握汉字解说的视觉特征。
汉字的创造经历了一个“取像”的过程。 我们的祖先“以物近物远”,从浩瀚的世界中选择意象来造字。 这种造字的思路与孩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高度吻合。
在古代文字中,特别是在基本常用字中,“取象”的规律十分明显。 看动物的字:“豕”是大肚子,“狗”是摇尾巴,“虎”是尖牙利爪,“鼠”是嘴里有碎屑,牛的角是弯的,而羊角向下弯曲——汉字,将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给孩子讲解汉字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孩子体验古代人造字的“象习”规律,从象到字,从字到义,从汉字的形象感知出发,进入进入对汉字的理性认识。
猪、狗、虎、鼠
绵羊、牛
分析汉字
关键在通文解经
第三,在教孩子汉字时,要充分传达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意统一,通过汉字的字形分析可以理解字义。 要知道,我们不是在谈字,而是从字形求义,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来理解语言、解读经典。
值得注意的是,汉字与汉语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古汉语的学习,而且对于我们熟练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贯通古今汉语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即”和“两者”。 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一组难以区分的词。 “即”用在哪里? “两者”用在什么地方? 汉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两者都是
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中这两个字的形状。 “吉”左为食器,右为人形,表示人靠近食器取食。 《说文解字》解释为“方便食品”。 所以,“ji”的本义是“接近,接近”,成语中“ji”的意思是“不可预料,如果你看不到它,如果你不知道它,如果你不知道,你就做不到”。 后来引申出“马上,马上”的意思,“马上”接近于一个时间段。 成语“转瞬即逝,一拍即合”中的“即”可以这样理解。
“吉”左边是食具,右边的人形嘴巴向另一边张开,仿佛一个人吃饱了毫不在意。 《说文解字》解释为“点心”——小食。 既然充满了食物,“吉”就是“完成”的意思,“既然如此,力挽狂澜,力挽狂澜”中的“吉”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已经看到,当汉字和汉语结合在一起时,语言学习可以变得生动起来。
连接汉字与中国文化
成为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课程
最后,在给孩子教授汉字时,要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充分培养文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解释汉字怎么能脱离文化呢? 当我们讲“大”的时候,就会介绍古人的天地人思想——这也是小学“语文”第一课的内容; 成年最重要的礼仪; 讲“心”,表现古人的思想情感世界; 谈“水”时,会介绍“水”与古代法律文化的关系; 到时候给大家说说“书秀”,一起研究孔子当年收了多少学费……
总之,教给孩子的《说文解字》也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入门课。
第一课
给孩子的话
【时间】
9月18日正式上线
每周一、三、五更新
【形式】
音、图、文结合,每集10-15分钟
支持永久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