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清明节的形成应当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所设。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因讨伐骊戎得到了一个美女,此女被称为骊姬,很得晋献公的宠幸。尤其是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后,更是被宠幸的无以复加。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称为储君,于是对晋献公的其他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展开了阴谋,尤其是已经被立为储君的申生。
在骊姬的枕边风攻势之下,晋献公先后将申生三兄弟分封到了外地,骊姬又向晋献公各种进谗言,陷害储君申生。申生被逼无奈之下最终选择了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眼见大哥被逼死,深知骊姬根本不会放过自己两人,于是不等骊姬下手,二人便逃离了晋国。
流亡途中的生活可想而知,重耳带领着家臣跑到了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的重耳再也没有力气继续跑了,于是家臣跑去找吃的,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能吃的东西。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家臣介子推默默走到僻静之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下去,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
后来,重耳知道了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深受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杀了晋怀公而自立,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继位之后的重耳重重奖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在外的功臣,却忘记了当年割肉救命的介子推。于是很多人便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却并没有争功讨赏的意思,他再次默默收拾好行装,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追悔莫及,亲自带人去绵山搜寻介子推,然而茫茫树海,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必可逼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仍然没有见到介子推。后来,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枯死的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大悲,命人将介子推母子予以收殓,从而在介子推身旁的树洞中发现一封血书,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谢邀!
清明——天清地明。
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时正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大地一遍绿意,天清地明。此时节是最佳的游春赏春踏春的好时光,所以清明节亦可称之为"踏青节″。清明节不是纯粹的节气,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且借此日子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纪念,寄托哀思。按照习俗,人们要带上果品食物和纸钱等物品,且果品食物等供祭于亲人墓前,之后焚化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将所带食物食之。
按现在来说:清明节就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节日。
塞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为纪 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传介子推是当年晋晋国的贤臣,在晋文公逃, 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后,渐渐淡忘了介 子推,介子推和年迈的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后来晋文公 亲自到隐居的山中寻找。介子推不想为官。文公令手 下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 母亲烧死在深山之中。 大家为纪意介子推。各家都禁 禁烟。,以吃吃塞食为主,與寒食食品包 括寒食粥、寒食面、各种熱食制品。
据说,介子推和母亲死后,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晋文公还命令把绵山改为“介山”,以示纪念。 后来,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此问题不够严谨,有点瑕疵。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才比较合情合理。清明节则是农历廿四节气之一。是春夏交界的一个重要界点。这时天地清朗,山明水秀,万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焕发无限生机。人们信步在绿地野花丛中,尽享大自然的恩赐,体现人与自然历来就是和谐共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故清明节也称“踏青节”。
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有典故为证:
相传晋献公因征服一个叫俪戎的小国,获得不菲的战利品。其中包括一名叫俪姬的美女,长得花容月貌,生得出水芙蓉一般。晋献公便纳为妃。因为非常宠幸,不久便生一子。自古红颜多祸水,不久祸起萧墙。于是俪姬为自己的孩子打起了储君太子的主意,在枕边风的扇动下,昏君晋献公将三子全部封分外地,然而恶毒的俪姬并不甘心就此善罢甘休。用莫须有的罪名挑拨离间,逼得太子申自尽。重耳也只有逼迫外逃避祸长达19年之久。
却说在重耳逃难途中,因为所带的盘缠有限,半途中就花的一干二净。重耳因心情郁闷和日夜奔波,劳累过度,饥寒交迫而一病不起。体质十分虚弱,身边家臣也未曾找到可以为公子重耳强身健体的饮食,于是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悄悄地将自己大胯上的肉活生生的割下一大块,炖了一碗人肉汤让重耳喝上,不久重耳便恢复了体力,继续过逃亡生活。后来重耳得知此事后,感动不己,心想得我东山再起复国之日一定要好好报达这个大思人。
重耳在外整整过了19年之久的亡命天涯生活,终于有幸回来重新登上君主地位,成为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且说晋文公即位后,大宴群臣,分赏有功之人。所有该封赏的臣子都封赏完了,唯独忘记了在生死垂危时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但介子推是个深明大义,不慕荣华富贵之人。因而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选择了隐居绵山的闲云野鹤生活。晋文公知道后,自感对不住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于是亲自带领群臣上山寻找,可最终没有找到介子推母子的踪迹。于是令人将此山三面放火,留一面让介子推逃出,逼其出山跟自己共享富贵。谁知事与愿违,介子推母子最终没有选择出山,二人活活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见状愧疚不已,仰天失声痛哭:“当年若非你深明大义“割股奉君”,安有寡人之今日乎?”。于是命人将母子两人厚葬。把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命令天下人在那一天不准烧火做饭,只能吃前两天准备的的食物。当然是冷食了,可不是吃生的。故名“寒食节”。历史上惯例将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又令天下万民家家户户在门上插上柳枝以示纪念。
关于和“寒食节”相关的话题还有一个典故。却说晋文公为了永运怀念恩人介子推。命人将那棵柳树砍掉做成木鞋,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吊念一番曰:“哀哉,足下,痛哉,足下”。因而“足下”一词也应运而生,一直用来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来历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所设。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中进入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连日奔波,饥渴难耐,他倒在地上,再也无力站起来了。随臣们找不到吃的,万分焦急,随臣介子推默默无语,他走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公子重耳喝了,恢复了精神,当知道是介子推腿上割下的肉,感激得落下泪。
介子推剧照
19年后,重耳作了晋国的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臣子,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鸣不平,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的人。他就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树木茂密,山高路险,进山找人如大海捞针。有人提出从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熊熊燃烧,却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恸哭不已。装殓时,人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树洞,洞里有个东西。原来是片衣襟,上面有一首血写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以死谏晋文公,家庭教育网,要时常自省,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从这首诗来看,这里的清明,是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是要晋文公做个明君,不能做昏君。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来绵山祭奠,惊奇地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了,便赐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这个故事来判断,最初的清明节,应该是个警醒日,意为国君为政清明,官员为官清明,做人也应清清白白。但这只是推测而已。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准确地说,秦朝以前即已存在,后演变为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的节日。
清明扫墓之俗唐时成为定制。《旧唐书?玄宗纪》:“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清明节放假从宋代开始,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扫墓三日。“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让师生扫墓郊游。是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由于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是春暖花开,绿草茵茵,故又叫踏青节。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