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陈志恒9岁
■世茂文小蕊9岁
■梁志勤(资深媒体人)
几天前,一段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个六岁的孩子指着自己的画对父亲说:“没有老师,我画不出这么美。” 后来,孩子找到其中一张说:“只有这一张是我自己画的。” 从画面来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随即,父亲问孩子:“你更喜欢哪一个?” 孩子说:我都喜欢。
从这样的对话中,孩子似乎很清楚自己画的和老师辅助的有明显的区别。 虽然她说助教的老师很“漂亮”,但当她说“我都喜欢”的时候,也说明她是在认可你的内心感受。 不过,在大人的指导下,或者说是“美”标准的设定下,她也慢慢学会了画“美”,同时7一9岁儿童画,“美”标准的羁绊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人在成年之前都在学习成熟,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家庭教育,人在成年之后,总是想找回童真。 在艺术领域,毕加索无论是在言行上都践行着这句话。
什么是纯真? 或许是上述孩子自己作画时的“自由”,是画中的“游”。 遗憾的是,现在很少有人能细腻地感受孩子的天性,进而运用大人所理解的“童趣”。 引导孩子。
但我们也要明白,涂鸦的儿童画并不是真的比大人的好7一9岁儿童画,而是当我们强调儿童画的珍贵时,是在提醒我们时刻注意那种“舒适、纯真” 、质朴、真实”的气质。在技法上,这些情感的表达,没有经过修饰,也没有刻意迎合观者的感受,而是通过内心的思索。
至于苏东坡所说的“画以形似,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读懂。 他这里所说的“孩子”,并不是按年龄划分的孩子,而是“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 ”的意思。因为在现实中,孩子不求相似,孩子要的是内心的独白。
日前,丹画廊举办了一场以“儿童邻里”为主题的展览,邀请了一群小朋友来创作。 同时,还挑选了前辈关良、赖少奇等追求古朴风格的画家,以及当代画家贾伯鸿、刘思东、张道友等人的作品一同展出,形成一段特殊的“对话”,孩子们在学习成熟,大人在回望童真。 对很多家长和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待儿童绘画的态度有着特殊的启迪意义。
再次呼呼,希望家长们能看到孩子不世俗的文字,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痕迹很稚嫩,但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