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借节日建构的集体记忆中只有几个“花钱”的字眼,我们将如何锚定自己飘忽不定的身份认同?
中国文明古国,节日自然也是最多的。 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是最重要的政治节日之一。 如何过国庆,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成熟公民自然意识的体现。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国庆日,但“庆”的内容因国家的历史而异。 美国和加拿大的国庆日都是独立日国庆节的意义,是它们从宗主国英国获得自治的日子; 德国的国庆日是 10 月 3 日,这是东西德于 1990 年重新统一的日子; 7月14日,起源于1789年大革命爆发,推翻君主制的这一天。 我们的国庆节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国庆节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庆祝的方式,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50年代,最重要的庆祝活动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阅兵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4次阅兵中,有10次发生在1950年代。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庆节和阵亡将士纪念日放假办法》,使黄金周正式出现在国人的生活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庆方式。 然而,在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动荡的黄金周期间,他们的消费习惯成为了新的传统。 中国游资将在这7天风雨无阻“拯救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庆已经成为一个集中消费的节日。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假期越长越会破坏节日本来的意义,但确实很难想象,通过旅游和消费来庆祝“黄金周”的中国人会有多少想法“爱国”问题。
阅兵式、集体阅兵式、焰火晚会等是国内外常见的庆祝方式。 但相比之下,国外的国庆还包括了很多更“人性化”的民俗活动。 比如服装,很多加拿大人会在国庆节穿上和国旗一样款式的枫叶服装,把“国家的象征”包裹在身上; 美国人以“穿”星条旗闻名于世,女性甚至穿有星条旗图案的紧身胸衣。 2010年美国国庆节,恰好在加州参观学校,圣巴巴拉小镇的国庆游行热闹非凡。 美国朋友告诉我,除了华盛顿和纽约的盛大阅兵由政府部门协调组织外,大部分地方的国庆阅兵都是小镇居民的自娱自乐。 国庆节虽然像一个狂欢日,但在情感上却与主题息息相关:爱国主义。
在中国,虽然历史内涵被一再强调家庭教育,政府组织也开展了很多文化活动,但在民间层面,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被消费冲淡了。 不用说,圣诞节和万圣节是“进口节日”,在现实和精神上与中国人毫无关系。 就连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最纯正的地方民俗节日,也披上了厚厚的五彩缤纷的商业外衣。 然而,以这些节日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正逐渐被遗忘。 土生土长的“乞巧节”因牛郎织女的传说而被称为“七夕节”,但商业气息浓厚,真正的文化内涵被遮蔽。 其实,即使是西方的情人节,也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国庆节的意义,绝非互赠鲜花、巧克力那么简单。
将所有节日粗暴地转化为消费主义的仪式,无疑对文化传统构成了巨大的创伤。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借助节日建构的集体记忆只有“花钱”几个字,我们又将如何锚定自己飘忽不定的身份认同?
让节日回归本义,关键在于弱化节庆方式中缺乏文化内涵的“消费”作用。 其实,纵观美国圣诞、新年的消费狂潮,“花钱过节”的问题也大同小异。 关键问题是,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焦虑几乎被市场的繁荣所掩盖,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反思。 (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