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很奇特和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幼儿间存在着特殊的心理依赖,这种心理依赖让孩子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使幼儿间的关系更融洽,感情更深厚。这种儿时的心理依赖陪伴着他们度过快乐的幼儿期,纯真的情感和友谊能绵延到小学甚至初中。这是一种幼儿间的朋辈心理互助现象。这种良性的关系可以促进幼儿园的孩子更快地融人集体,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所谓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同辈及朋友之间进行的,心理互助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信赖,助人者和被助者可以在互助的过程中很快建立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深人彼此的内心去体验对方的情感、思维。
例如吴冠辰小朋友是个性格温和、不太爱说话的男孩,第一天人园时显得很局促,和别的孩子始终保持着距离,老师对他的温柔和关心也没能把他从自己的小小世界中拉出来。这样的僵局却被一个叫李惠子的小朋友打破了。李惠子性格活泼,她欢快地叫了几声“吴冠辰、吴冠辰”,吴冠辰听见后竟然开心地笑了,还主动地和李惠子拉拉手。在教师组织活动时,两人竟然自发地走在了一起。活动中的他们很开心,吴冠辰的小脸上时刻荡漾着笑容。孩子间那种自然产生的亲密感让他们两人从此形影不离。相约着入园、手拉手地离园。此后虽然两人的座位调开了,可是关系依然亲近,任何活动中两人都是共同进行。
一、理性思考:心理依赖和互助是促进幼儿交往互动的原动力
英国教育家尼尔把情感教育和人的生活意义联系起来,他认为教育的重任就是让儿童感到爱、学会爱。情感培养了儿童的自信心,使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刚人园的小班幼儿尤其需要这种爱和关怀。刚人园的幼儿,突然改变了生活方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接触到陌生的成年人,周围多了许多不认识的同龄人,会出现不安和焦虑情绪,自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教师的安抚固然重要,但是儿童间的个性差异使他需要心理安慰的程度和需求也有所差异。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幼儿,不可能时刻关注个别人,这使某些适应性较弱儿童的心理落差会更大。这时候如果有同伴对其关注,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好感和安全感、缓解其离开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同伴的言行也会成为其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儿童间逐渐建立了一种依赖和被依赖、模仿和被模仿、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对单方有利,对儿童双方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是儿童间自然产生的一种友爱和亲密行为,这种情感是天真无邪的,这种爱也是特别珍贵的。它能使情绪不安的幼儿很快安定下来,感受到他人给予的爱,并渐渐接近、接纳他人,尽快地融人集体。
二、优势剖析:幼儿间的心理依赖和互助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经过长时间观察,笔者发现幼儿间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心理互助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极为有利。
1.促进幼儿适应集体能力的发展。个体融入集体需要一个过程,融入的过程就是心理适应的过程。成人和幼儿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远远低于幼儿与幼儿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的需求相近,生活经验相似,所以更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幼儿间的互相帮助和关爱,能让心理适应能力较为弱势的孩子寻找到一个榜样,并以此为目标为自己定位,努力让自己也尽快达到同伴的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在教师和成人眼中觉得很低,但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是一个幼儿自强和自我成长意识的体现,也是让孩子自然地进行“心理断乳”,尽快融入集体的良好途径。
2.促进幼儿间交往能力的提高。成人间的交往需要通过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等方式。而小班有“心理互助”心理的幼儿交往会通过语言或者是肢体动作。因为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当他们用有限的词汇交流不起来时,他们会直接用行动表示。而这时候作为榜样的孩子就会表现出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成为同伴效仿的榜样,同时也增加了他自身的责任感。而仿效中的孩子会得到自发学习的一种快乐,正确的学习行为甚至会得到同伴的赞赏。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了双方的自信心,形成良性的互动效应,幼儿间会越来越了解,彼此越来越默契,交往越来越顺畅,幼儿的交往能力因此而得到提高。
3.促进幼儿自立心理的增长。人有被关注的心理需求,但是人不可能时时被关注着。成人如此,孩子亦然。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关注某一事物的时间也有限,时常会被新的事物所吸引。每个孩子总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当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融人新集体后,他对新环境和新事物的关注也多起来了。活动中的孩子会相互鼓励,初期的互助会大大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寄托,但是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孩子间的心理互助现象逐渐减弱,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儿童教育网,更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在同伴的帮助和鼓励下,孩子的独立性在增强,个性在发展,更多时候他们会像同伴一样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识中。虽然在遇到困难时也会继续寻找同伴的心理互助,但是这样的情况在逐渐减少,幼儿的自立性正在不断增长。
三、因势利导:积极保护和引导幼儿的互助互赖心理
对幼儿互助依赖心理的积极保护和引导,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成为有心人。当儿童面对一群陌生的同伴和教师时,心理压力是远远高于教师的。教师要学会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并利用孩子自然亲近的特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和喜欢的孩子坐在一起,让他们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起午餐午睡,使他们尽快地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和友谊。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间的互助行为,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宽松,让孩子们彼此之间由亲近到信任、由信任到互赖、由互赖到共进。最后,老师可以由点及面地在班级中开展“我有好朋友”系列活动,鼓励幼儿间相互多了解和交往,让幼儿间的交往从“我有一个好朋友”到“我有很多好朋友”,使幼儿在同伴的关心和帮助下,心理上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并尽快地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帮助幼儿走进集体,迈稳进入社会门槛的第一步。
2.高度重视家长的配合引导。教师在发现了幼儿间有心理互助现象时,应及时将这一良好的、积极的现象告知家长。提请家长利用好这个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时空,让亲近的孩子们多交往,以增强和巩固他们的友谊和交往能力。家长要自觉担当起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角色,多与孩子沟通,多引导幼儿谈谈集体生活:比如你喜欢班上的谁?为什么?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你和小伙伴玩了哪些游戏?谁完成得好?好在哪里?将孩子的话题从“我”引导到“他”,再到“我们班”,把幼儿的意识从关注自我引导到关注集体上面来。家长要多引导幼儿讲述并仔细倾听幼儿的话语,了解幼儿的心理现状,帮助孩子突破交往瓶颈和胆怯心理,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帮助幼儿平稳度过入园后的适应期。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博爱观倡导让孩子从“自爱”到“爱亲近的人”,再到“爱全人类”。儿童间的这种自发的爱是一种可贵的资源,也是人性和善的一种体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握好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性教育资源,更多地关注幼儿,让他们感受来自各方面的爱。关心幼儿,让他们学会爱;教育幼儿,让他们去传播爱。这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