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入园入学 育儿知识 文化素养 幼儿园教育 语文教育 图片资源 儿童视频 幼儿园 机构

教育问答

相关类别: 教育前沿 教育问答 教育活动 社会视点
信阳儿童网

中微子为何能穿透物体(中微子可以穿透黑洞吗)

来源:未知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24
“中微子”的穿透力确实强的吓人,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它就不和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只是发生的概率极其低而已 。那为什么它的穿透力特别强呢? 中微子 这事其实应该从β衰变聊起,那啥是β衰变呢?其实指的是原子核内的中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发生衰变

“中微子”的穿透力确实强的吓人,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它就不和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只是发生的概率极其低而已。那为什么它的穿透力特别强呢?

中微子

这事其实应该从β衰变聊起,那啥是β衰变呢?其实指的是原子核内的中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发生衰变,成为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还有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当然,最早科学家可都不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的设备其实没有那么灵敏,导致他们一直没找到中微子。然后,他们把反应前后的能量和动量一算,他们就无语了,除了电荷守恒了,能量和动量咋还不守恒呢?

这简直要颠覆物理学的铁律“守恒律”,所以当时其实困扰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甚至连一位超神级别的物理学家都栽了跟头,这就是尼尔斯·波尔。他就提出,可能在微观世界“能量守恒定律”是不成立的,试图要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不过,还是有明白事的人,他就是号称“上帝之鞭”的泡利,这个人怼起科学家来眼睛都不眨的,连爱因斯坦每次上台演讲都要瞅一眼泡利来没来。他就在一次大会上提出。

可能你要纳闷了,不是缺失了能量么?为啥泡利提的是质量。实际上,这和很多人的误区有关,许多人常常认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适用于核物理,讲的是“质量转化为能量”的事情。

实际上,质能方程的适用面特别广;而且质能方程也可以叫做质能等价,其实说的是质量和能量是一回事,它们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而不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在微观世界中,为了方便实验,科学家会把粒子的质量和能量都等价于能量来进行计算。尤其是在高能加速器进行粒子对撞时,探测的就是能量。

科学家就是把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等价和量子力学结合到一起得出了量子场论,提出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

我们再回到正题,实际上泡利的坚持是对的,后来费米把他提出的这个粒子命名为中微子。

中微子为什么穿透性那么强

当然光是命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得找到才行。可中微子其实一点都不好找。有这么几点原因:

    质量很小:根据理论计算,中微子的质量非常非常小,小到接近于0,科学家计算发现,中微子的质量上限也就只有电子质量的百分位之一而已。由于静止质量极其小,导致它的速度可以非常接近于光速。

    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微子是电中性的,也就是不带电荷的。这就导致它其实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有啥用呢?

    观测利用的是电磁相互作用:而我们观测一个物体,本质上利用的就是电磁相互作用,具体的过程和人看东西是一个道理,远方的物体发出电磁波,然后被我们接收到。最常见的其实就是光,我们接收光的过程,其实就是利用的电磁相互作用,所以,其实光子是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你拿东西一档,光就没了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光子的穿透力远不如中微子的原因。

我们说了造成中微子穿透力特别强的原因,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具体体现出来的效果。我们可以来看三个数据:

    我们的身体每秒钟会有10万亿个中微子穿过,而我们根本毫不知情。

    中微子在宇宙中走过1亿光年的路径,才有50%的概率和该路径上的物质发生反应。

    太阳核心核聚变,每产生3个光子都会伴随着2个中微子的产生,光子从核心到达太阳表面,平均需要14万年的时间,这是因为太阳是等离子体,光子会受到各种阻碍,跌跌撞撞地出来;而中微子可以无视一切,直接传出来,几秒钟就穿出来了。

所以,基于上面的描述,我们并不能说中微子并不和任何物质反应,只是反应的概率极其低,导致它的穿透力特别特别强。

中微子也是参与反应的

中微子通常通过弱相互作用发生反应,科学家观测中微子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它会和水中的氢原子核(也就是质子)发生反应,产生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微子探测器总是装的满满的纯水,比如:日本神冈中微子探测器,就是地下矿井中装了5万吨的纯水。

除了会参与弱相互作用之外,中微子还会变身,早期科学家在观测太阳中产生的中微子时,观测到的中微子数量一直就只有理论值的1/3,这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长很长的时间。直到2001年,科学家才发现,中微子实际上是有3种,这也就算了,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它们还会相互转化,这也被叫做中微子振荡

正是基于中微子这些奇怪的特性,人们也管中微子叫做:幽灵粒子。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中微子之所以穿透力强,是因为质量很小,速度快,电中性,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而观测需要利用电磁相互作用。但它也并不是完全不参与反应,它还是参与弱相互作用的,只是概率极其低。所以说,它能穿越任何物体并不十分准确。除此之外,中微子一共存在三种,它们之间还会相互转化,也被叫做中微子振荡。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量子菌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微子确实是宇宙中的隐身侠,可以穿透大部分天体,但是碰到黑洞照样被吸引。

中微子的来历

神奇的中微子,它的发现也是很偶然的,上世纪初科学家玻尔等人研究β衰变,发现部分能量不知去向,玻尔甚至怀疑在β衰变中能量并不守恒。

但物理届的毒舌,一到十大写,号称上帝之鞭的泡利对玻尔的想法进行的抨击,他提出一个假设,在β衰变中应该有一种新的粒子释放出来,带走了部分能量,但这种粒子以当时的技术很难检测。

后来,费米将这种微小的中性粒子命名为“中微子”,直到1956年,人们才大海捞针一样观测到了中微子,从而确认这个隐身粒子的存在。

中微子的探测

目前最有名的中微子探测器,就是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东京大学在在千米深的矿井里建造成一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采用5万吨高纯水做介质,容器的内壁上安装了11200个光电探测器,用来检测中微子在在5万吨水中经过时产生的切连科夫辐射。自投入以来,已经给日本产生了数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中微子的穿透性

中微子确实具有超强的穿透力,由于它尺寸很小,又不带电,与其他基本粒子只有极其微弱的弱相互作用,中微子就拥有了极其强大的穿透力,成为宇宙中的隐形人,地球对它来说也算是透明的。

但一物降一物,中微子有非常小的质量,这就让它难以逃脱黑洞的吸引,可以想象连光都无法逃脱的黑洞奇点,中微子想穿越过去,也是无能无力。

中微子穿透力确实很强,但还是会和一些东西发生相互作用,只是概率很小很小很小。能发生相互作用,就说明它还是有可能被一些物体给挡住的。

关于中微子如何被发现的,前面的回答说的很详细了,我简述一下就是,然后说点现在理论上关于中微子的一些新认知。

中微子的由来

20世纪初,人们实验发现β衰变会出现“能量不守恒”现象。这对刚刚才革了经典学命的量子学派们来说,像嗅到了肉一样兴奋,如果能再把“能量守恒定律”的命革掉,那真的是彻底颠覆了世界。

但1930年,沃尔夫冈?泡利还是以“能量守恒”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解释,并预言了一个当时无法观测的“幽灵粒子”,这就是中微子。

泡利认为能量并没有不守恒,β衰变却失的那一部分能量,应该是生产了一个不和电磁波作用的新粒子,所以我们观测不到。

因为不带电,泡利本来想把它叫做“中子”,但这个名字已经被人用了。因为这个粒子很微弱,于是就叫“中微子”了。

在当时“中微子”仅仅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观测不了,也证明不了。

1933年,费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弱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引领我们知道了弱力的存在。

至于“中微子”后来如何被检测到的?

一名中国人启到了引导性作用。1941年还在抗日战争时期,王淦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叫“关于中微子探测的一个建议”的论文,给出了一个具体测试中微子反冲能量的方法。

二战后,弗雷德·雷恩斯(Fred Reines)开脑洞的想到在原子弹爆炸现场来检测中微子,最后美国人在制作原子弹的核反应堆上第一次实验检测到了中微子。

游离于“标准模型”之外的“变色龙”。

作为有“幽灵粒子”之称的中微子,大家对它最大的认知就是穿透性,但它最诡异的特征并不是是穿透性。在粒子族群中,它更像一个“变色龙”。

首先,中微子有质量,大约是电子的百万分子一到十万分子一之间。

以“标准模型”来看,中微子应该是没有质量的,但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实验发现中微子具有质量,只是很微小。1998年,高木凯田教授和阿瑟·B·麦克唐纳教授凭这一发现,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次,中微子不仅具有质量,还拥有“三色”。

“色”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颜色,可以理解为三种类型。而且每种类型的中微子质量也是不确定的,而是三种可能质量的混合。

然后,中微子这三种类型,是“三位一体”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中微子在“三色”间不停转换,并且每种类型的中微子质量也是不确定的,而是三种可能质量的混合。也就是说,它的质量还可以忽大忽小,而且我们并不知道这三种质量的具体数值。

最后,中微子具有一种“手性”。

简单理解下“手性”,想象我们的双手就行了,左右看似一样,实则不一样。目前我们观测到的中微子都是“左手性”的,还没发现其“右手性”的存在。

如果有“右手性”的中微子存在,那么它一定不与我们已知的力相互作用,而且“右手性”中微子应该很重,才能与很轻的“左手性”中微子相匹配。

而这种很重的“右手性”中微子,一直也是暗物质的候选对象。

总结

如果说,希格斯粒子促成了“标准模型”的成形,那中微子就是来给“标准模型”拆台的。目前前沿的粒子物理学,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就是中微子。

但中微子太难探测了,地球面对太阳的一面,每秒钟每平方厘米,会遭到650亿个中微子轰击,但几乎全都会穿过地球。

答:中微子属于轻子,而且质量极小,基本只参与弱相互作用,而弱相互作用的尺度在10^-19米数量级,所以中微子的穿透能力极强;就算是一光年厚的铅板,一个中微子也能轻松穿过而不被吸收。

中微子是粒子物理学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每秒钟有超过万亿个太阳发出的中微子穿过我们身体,但是我们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因为中微子有着几点特殊的性质。

电中性

在上世纪,科学家发现在物质的β衰变中,有一部分能量消失了,甚至连当时的量子力学领袖波尔,也认为在β衰变中能量守恒率不成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地利科学家泡利,提出了一种不带电荷的微小粒子,带走了β衰变中的能量;直到1956年,科学家才在实验中观测到这种粒子——中微子。

中微子不带电,所以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使得人类一般的仪器无法探测到中微子。

质量极小

在标准模型中,中微子被认为静止质量为零;但是在众多中微子实验中,中微子表现出微小的质量,大概只有电子质量的千万分之一;如此微小的质量,注定了中微子参与万有引力作用很弱。

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中微子属于轻子,轻子都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光子会被原子吸收,是因为光子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属于长程力。

所以中微子基本不和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可以轻松穿过厚厚的金属板;甚至是一亿个地球排起来,中微子也能从中穿过。

中微子的探测

中微子参与弱相互作用,而弱相互作用的尺度为10^-19米,要知道氢原子核的直径才10^-15数量级,所以中微子几乎不与普通物质参与作用。

除非是中子星物质、黑洞等等,有着致密原子核与超强引力的地方,能大大增加中微子参与弱相互作用的概率,以及被强引力束缚。

中微子这样的性质,使得我们很难探测到它的存在,一般的中微子探测器,都会建造得非常巨大;当大量中微子穿过探测器时,就有可能存在个别中微子参与若相互作用后放出其他粒子,然后再利用光电倍增器捕捉其他粒子,间接证实中微子的存在。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本文标签:

内容编辑:xychild

相关阅读

育儿书籍

最新儿童教育信息推荐

儿童网首页 | 教育资讯 | 入园入学 | 育儿知识 | 文化素养 | 幼儿园教育 | 语文教育 | 图片资源 | 儿童视频 | 幼儿园 | 机构

Copyright © 2022 儿童教育学习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1863号  专业的儿童教育网提供幼儿教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资源、亲子教育培训服务  商务合作:13503769300

儿童网、家庭教育网、小学教育网、幼儿教育网、儿童学习网、亲子育儿知识综合门户 幼教网 儿童网地图 儿童网信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