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为什么没有在三国时期入侵?原因很简单,被两汉王朝打残了,到三国时期都没有恢复元气。导致即使看到中原内乱,也想蠢蠢欲动,但很快就被曹操收拾了。所以,胡人那时悲催啊,眼望南方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两眼放光光呀,但是不是臣妾不想,实在不能,'真的不行啊,饶了臣妾吧!
西汉初期,匈奴崛起,那叫傲视天下,更是把刘邦围在白登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了围,但到了汉武帝,完全颠覆了。
卫青,霍去病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又摩擦。匈奴无法,只好避而远之。
后来,西汉老去,匈奴这哥儿们又头脑发热,看着底下二郎的胸大肌,意气风发的向南进发。
卫青,霍去病是没有了。
可是呢?
还没向南来的时候,南匈奴投降了,北匈奴又被崛起的鲜卑杀得大败,连单于都干掉了。
公元89年,此时当权的窦太后也来凑热闹,派出亲哥窦宪出征,带着南匈奴,羌胡46000骑兵开始征伐。这是打落水狗呀,这仗打得就是爽,遣将率精骑万余,分三路兵马奔袭,围歼北匈奴军主力于稽落山,匈奴大败,单于向北落荒而逃。窦宪督军穷追,分兵四出,过安侯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歼名王以下 1.3万人,北匈奴降者20余万众。单于只好投降,可是窦宪却拒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来再次征伐,搞得匈奴无立锥之地。从此不敢在匈奴故地立足,吓得赶紧向西方迁徙,这下就是西方的麻烦大了。
即使到了三国,胡人也没恢复元气。当时的乌桓看天下大乱,也想来中原分一杯羹,可是实力不允许啊,曹操大手一挥,派大将一枚,轻松解决了问题。
所以吧,实力至上,不听话,打就是了,没实力什么都是白搭。什么匈奴,家庭教育网,什么胡人,只要自身强大,管他什么牛鬼蛇神,统统闪开。打铁还要自身硬。自身硬了,那些什么鬼都不在话下。
一是当时胡人各国分裂内斗不止。二是汉武帝的余威尚存。三是曹操为相,经常派兵征讨和防禦得力设原因。
匈奴曾经是北边最强对手,但在汉朝的打压下,匈奴一分为二,北匈奴逃往欧洲,南匈奴归顺汉朝。曹操统一北方,将南匈奴分为左丶右丶南丶北丶中五部分化治之,而南匈奴大多按汉朝习俗丶改汉姓了。因此北方一直掌控在曹操手中。
三国时代,边关倒一直太平。蜀汉诸葛亮安抚西南少数民族,七纵七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
东吴,孙权也将边民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派兵到了台湾设郡府。
三国是群雄纷争,但四境却出奇的太平。一直到西晋八司马之乱后,才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大混战。
第一
是三国时期正好赶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低迷期。两汉时候,强大的匈奴已经被狠狠收拾了一通,北匈奴仓皇逃窜,南匈奴内附,被曹操分为五部好好监视着呢。三国时期虽然是分裂时期,但因为三个国家都各自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政权,所以各自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战绩都不错,除了曹魏之外,蜀汉有葛公平定南中,东吴还特别神奇的派了几十船的人去台湾待了一年。另外,我怀疑当时北方的气候变化已经对游牧民族的生计造成了影响,当时北方的降水应该已经开始减少了。这对于游牧民族的放牧是影响很大的,导致了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不断试图南侵,但一直打不过曹魏的军队,后来一直到西晋自己内乱到四分五裂五胡才算是顺利南下。
第二
是历史记载不足,给人以“平静”的感觉。这一点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是因为当时士人们对周边民族的重视程度本来就不够,这点毋庸讳言。比如葛公平定南中的事儿,《三国志》里记载很少,基本都要靠《华阳国志》作为补充。客观是因为从三国之后,两晋南北朝一直都是乱世,不利于收集资料。司马迁写史记是汉朝初年,太平盛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北宋,太平盛世。修史是个非常花功夫的事儿,除了大量阅读各种官方记录,还要去寻访各地的故事传说,采访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及其后裔,遇到重要战事多半还要亲自去战场遗址去观察山形水势。陈寿为首的一干人等著书的时候,蜀汉的资料都缺失相当多,何况是北方异族。其实三国时期,虽然北方各族没掀起什么巨浪,但也并没有多安分,充其量是没对政权的存亡形成威胁的程度。曹魏的四征四镇,征北将军和镇北将军基本就是负责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的。从历史记载看,在曹丕继位之后,曹魏的主要威胁变成了汉中的诸葛亮,北方战区也逐渐不受重视了。但是一直到司马师时代,胡人还击败过曹魏的雍州刺史陈泰。西晋刚开国时候(尚未统一时),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甚至斩杀西晋重将胡烈和凉州刺史牵弘、杨欣,并一度攻陷凉州(多个嘴,胡烈虽然不出名,但真不是杂鱼),轰轰烈烈的闹了十年,其战斗力颇为惊人,为此司马炎甚至还考虑过让刘渊带着匈奴人去协同攻打秃发军,可见其威胁。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