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幼升小过渡阶段了,很多父母都非常关心并提前做着各种准备工作。但因为不清楚怎么做才是科学的,难免出现盲目跟风甚至方向偏差的准备工作。
身在“围城之外”,隔行如隔山,如果我们能听一听身处学校一线的老师传授经验,那是最好的。
昨天听了北京一所牛小校长的对于小学数学和幼升小的准备工作的讲座,有几点非常受启发,与大家分享。
要不要提早学,超前学?
很多家长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孩子不提前学,到时候怕一年级会跟不上,但又听一些家长老师说,如果学了,孩子认为自己懂了,上课又不认真听。
这位校长的建议是:不建议孩子学太多和太超前学习。
真正的学习,不是只学知识点,而是让孩子学会学习,透过知识这个载体,告诉孩子怎么看问题,解决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过早学,学太多”的问题是,在孩子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的情况下,让孩子头脑充斥太多知识点,孩子没有真正消化。此时孩子不知道我学到了什么程度,走进学校之后就可能认为,老师讲的我都知道,我都听说过,其实他们学得不透彻,这反而形成孩子进一步深入理解的一种障碍。
一方面,孩子学得多,但是他没有学会,只是一知半解,反而会因为无法理解和接受而厌烦,挫伤自信。
另一方面,没有消化和理解的错误信息、模糊概念,会干扰孩子以后的学习。
因为在后面高年级的学习中,很多计算都是一种无意识的信息提取,先前的计算习惯、模糊信息、错误信息都会被第一时间提取出来放在计算过程中,如果这些信息是错误的,那就会直接导致结果的错误。
比较常见的是,在学整数、小数等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看起来是大数的四则运算,但是其实问题多数出现在百以内加减法,甚至是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
举个例子,有的时候家长会说:“你什么都理解,怎么会算错呢。你看5+8=13,你却想成12,就是马虎粗心。”其实不是马虎,而是孩子在学前或者在刚入学的时候,在他不理解的状况下,记忆当中产生的错误痕迹(5+8=12),虽然你单独提出来让他算,他完全不会算错,但是在高年级的大运算中,不会仔细的计算这些隐形的步骤,而是习惯性提取运算痕迹,如果这个痕迹有误,就会导致结果错误。
还比如过早的让孩子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背对了没关系,如果背错了,并不理解“4、6、24”是什么意思,这也会影响后续真正的数学学习。
有的家长不放心,完全不学,就会跟不上吗?
其实不存在完全不学,因为孩子在生活中,会无形的学习数数、算数、动手简单操作等经验,孩子不管是在家庭中、幼儿园、和孩子游戏、玩玩具中都会有数学知识的接触,意识和行为,不存在完全不学。有这些经验基础,进入学校也是从最初的学起,一般都没有问题。
要不要选择补习班?而且要不要多上几个补习班?
校长建议:孩子可以有针对性的上一两个,但切不可盲目和过多。
什么情况可以上呢?
一种是某学科出现困难,家长没有精力去补,又希望他提高一下;
另一种是学有余力的人,有针对性的上课外班可以提高兴趣和发挥潜力。
很多孩子选择补习班,很多孩子在放学后还要上补习班,有的甚至周末、节假日都被占满,家长希望在考试中得到优势,但孩子疲惫不堪,学习效率降低。
一个孩子一天上6节课,下课还需要时间消化知识,加上一些自己的艺术爱好需要练习练习,就很忙了。过多的补习班,造成孩子负荷太大,没时间消化知识,能力强、习惯好的孩子可能还行,但能力弱习惯不好接不住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甚至孩子在学习情感、学习情绪、学习体力、乃至身心健康都会出问题。
所以,选择课外班,一定量力而行,而且不宜盲目,要有针对性。
校长提示,其实中考的水平不是以难著称,而是对孩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作为基础,对9年义务教育的检验。所以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增加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要不要学奥数?
奥数是数学当中比较有规律有体系,有数学思想的完整的训练体系。不要夸大奥数的优势和也不要妖魔化奥数,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利弊两面,看它相对于你,是适合还是不适合。
校长认为,对于学有余力、数学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只要喜欢就可以学,而且学好了,对其他学科都会有触类旁通的好处。
但是反对全民奥数。因为奥数就相当于数学领域的奥林匹克。让所有孩子学奥数,就像让所有的孩子都在运动方面能达到参加奥运会的水平,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运动,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
如果要学奥数,一定不要跟利益挂钩(比如为了获得奖项),因为这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学习只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会学得长久,才会对发展有益,而只是为功利的目的去学,不仅很难激发兴趣,而且学习的不顺利会挫伤积极性。
怎样判断孩子要不要去学奥数?
直观的判断方法是,如果家长觉得孩子有潜力,想让孩子去学,那就让去学习一段时间。然后问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孩子接受不了,掌握不了,甚至有畏难情绪的,还影响了学校学习的,就不要学,量力而行。
为小学数学应该做什么准备?
1.尊重孩子发展特点,在生活中学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学前,让孩子学一些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去做”的数学。
比如说看到的事物,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给孩子提问,孩子可以去数数,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学习,比如玩积木,积木的颜色分类、有多少块,搭成什么模型,可以需要多少块,该怎么搭建更牢固等。
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去做的数学,会让孩子有丰富的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带着这样的认知,再进入到学校学习。
学校里的数学是把生活当中的数学概括提炼的,孩子有了之前的经验,可以把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对接起来,对孩子是一种特别好的促进作用。
2.多阅读、多表达
小学数学开始出现困难,并不是数学本身的困难,而一般都是阅读的困难。
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学生的认知加工、思维消化,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被接受,并纳入其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需要理解能力做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教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所以,平时家长应该让孩子多读书,而且要广泛阅读,通过阅读提高理解水平。
数学还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多表达能帮助这项能力的提高。
语言是语言的外化,思维的外化,井井有条的表达能很好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多鼓励孩子回来向家长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经历的事情,表达能更好的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3.允许孩子循序渐进
学数学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6-12岁这个阶段,每个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能力不一样,有的孩子会出现认知能力没有跟上生理的发展,这也会导致数学学习的困难。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出现困难时,一定要查找原因,出现问题不光是知识点、学习方法的原因,也可能是认知能力的原因。这时候就需要给孩子时间,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的学习、理解和消化。
总体来说,入学前的数学知识准备,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多让孩子接触能感受得到的数学(而不是抽象的);提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多鼓励少批评,多看优点少提缺点,帮助孩子在自信、好奇、有趣中把数学学好。
本文标签: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