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都不相同,教育孩子的的方式方法自然也是各有差异,特别是那些细节之处。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对话语言,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都能让孩子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既可能让孩子按照你的想法生活,又可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你产生对抗。
教导孩子的行为可以说是无时不在,但是我们很容易就忽视这些细节所造成的影响。下面儿童网给大家说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有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误区1、谩骂
“今天这么热,你还穿两件衣服,你怎么这么笨啊!”
有些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理所应当。然而,教育孩子还是需要讲求方式、方法。打骂教育不可取!
经常谩骂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变得懦弱或暴躁、暴力!有些时候,可能是孩子犯了错,也可能是孩子顶了嘴,还有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家长心情不好,孩子正好撞在枪口上!一通谩骂,就再所难免了,其实,一句话,听的多了,也就成了真的,你总说孩子笨,那孩子很容易变笨给你看!所以说,其实家长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一下。
误区2、指责
“你的手指上的油脂又弄到被单上了!到底怎么回事,怎么老是这样,已经告诉你多少次了,你就是从来没听进去。”
孩子的记忆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强,有的时候,他真的会把大人说过的话遗忘,面对孩子的再次犯错,有些脾气比较急的家长,就觉得很难接受。
其实,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件事做错了,引导孩子采用正确的做法,这样做就已经足够了,孩子认识到了错误,或许有的时候,会有所遗忘,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能够记住的!
误区3、比较
“作业怎么还没有做好?看看你姐姐,她的回家作业总是比你完成得快。”
一些父母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以为这可以激励孩子,实则是给孩子添麻烦,让孩子遭受打击。
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时你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要多鼓励和赞美他们,而不是经常性地批评和指责。
误区4、命令
“赶紧把作业完成”、“你怎么还没有把书包收拾好?快点!”
有些家长的掌控欲比较强,他们总觉得孩子必须听从顺从自己才行!所以,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执行。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完全被他人掌控的!孩子自然也是如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往更适合的方向行进,而不是直接下命令,让他必须怎样去做!
误区5、恐吓
“再不把饭吃完,我就把叫大灰狼来吃掉你”、“不要你啦!”
当大人无法应对孩子的不听话时,不自觉地会吓唬一下孩子,从“大灰狼”到“警察”再到身边长得难看的人,都会被用来吓唬孩子。
说不要孩子,又不可能真不要,或者佯装说走,没走几步又回来了,从孩子的角度看,这样的恐吓都只是嘴上说说,不会真实现。父母这样做,透支的是面对孩子时的诚信,无法兑现的惩罚就跟无法兑现的奖励一样,不仅没有任何效力,甚至可能失去你在孩子心里的信任与权威。
误区6、急功近利
让孩子过早学技能,在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要他记住各种文学作品,如背诵过多的古诗词。
能让孩子提前多学一些东西是好的,父母这样做也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聪明。但是,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容易?
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儿歌正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儿的心灵,可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误区7、溺爱
“宝贝儿子,别着急,妈妈这就给你穿衣服!”
一些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什么大事小事都要亲手操办,生怕孩子出半点问题。这主要体现为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人生一手包办。这其实是很不利孩子成长的,容易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只要一离开父母,就很难生存。学不会独立,不会自立更生。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就会慌了阵脚。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去做和面对一些事情,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养成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好习惯。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尽量避免走进上述几种误区,教会他们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替他们解决,这样让孩子更健康更积极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