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学习篆刻的那一天起,初学者就应该把印字的正确性放在首位。 正确的书写是所有篆刻技巧中最基本的,但是这个最基本的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拆开说说,顺便提一下《六书》人物塑造原理。
1、文字正确是印章的天然属性
刻字正确是印章的天然属性,也就是说,既然有印章这种东西,那么字的正确才是最重要的。
在古代,印章主要是实用的,即古印,尤其是公章。 印章是国王或官员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证据。 有了这个印章,你就是权威。 没有这个印章印的笔顺,你就不是认真的。 官方的。 比如二爷关羽从许昌离开曹操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曹给他的“汉寿亭侯”印章挂在房梁上,意思是我不不想再要这个官了,虽然后来关羽的旗帜上还一直写着韩寿亭侯几个字,但是真正离开曹操的时候,他打算不做这个侯,因为他留下了印章。
(挂印金)
好吧,够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代官印都是完全正确的,在各种情况下印文也会出现错误,但主流是印文一定要正确。
要说公章的权威只是一个道理,那么经过后期文人篆刻的发展,文字的正确性就更为重要了。 这关系到一个篆刻家的书写水平,甚至这个也只是单纯的区分“印工”与“印工”不同,写错字的就是“印工”。 自文人进入篆刻领域开始用刀刻印之日起,他们就开始比工匠更注重篆字的正确性,甚至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学术的。
篆刻师心里自然会有这样一个要求,我必须把字刻好,否则别人会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水平的人,那就太丢人了。
因此,无论是古代的实用印章,还是后来的文人篆刻,文字的正确无误是印章的天然属性。
2、正确的书写有利于篆刻的创作
大多数汉字都符合造字规律,符合造字规律的汉字更适合篆刻技法的表现。
据周亮工《尹仁传》载,明代文人篆刻鼻祖文彭的弟子何震常说:“六书不可炼,可驱刀如刀”。笔。我不相信。” 我想用好这把刀。 ,我不精通造字的方法,我绝对相信何大神号称“大师(他的字)无假笔印,国博(文朋)盖大半”。 何震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最多。 其实就是书法,是汉字造字的规律。 文彭是专攻文字的大师,篆刻自然被大家认为是非常好的。
其实我们学习书法也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一个字的笔顺结构不清晰,就写不好这个字。 篆刻的书法也是如此。
徐健在《篆说》中说:“愚者以为篆书必须清印才能印。印章清楚,就是所谓的识字;印章一清,就可以砍轮削鐻印的笔顺,这很方便。” 什么爷不说,只要会篆书,有神仙相助,都能刻印。
但事实上,要掌握篆字并不容易。 它太长太复杂了。 只能一起学,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苗篆……这种学。
(石谷文)
3、初学篆刻如何保证字的正确?
篆刻要求初学者每次入篆的每一个字都要有出处、有依据、有明确的出处。 造字也要有根据。 这里有一些细节。 《说文解字》总结的六书原理是书法的最高标准,但必须正确理解。
有句话说,《说文》上写的就是印本上写的儿童学习网,不能改也不能改半点。 这显然是不可靠的。 1、《说文》常用词不多,怎么办? 2、古印印章和汉印印章印法与《说文》有区别怎么办? 3、需要改变印章方式和体质怎么办? 因此,必须以《说文解字》的造字原则“六书”为准绳,而不是以《说文解字》的字为死板。
初学者确保拼写正确的最好方法是查字典。 无论《妙传分韵》、《汉音字标》、《习文集》、《晋文编》、《甲骨文辞典》中的什么字,都要查相应的字典。
(篆刻辞典)
四、对“六书”原理的理解
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六大原则。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详见微信公众号:三只小布丁),这里摘抄重点,算是补课:
所谓六书,指物、象形、形声、知、抄、借。 六种制作角色的方法。
指物:即在没有或不便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时,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 直石字大多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增减笔画或符号。 例如:
(指)
这是指事物的词。 前两个词很容易理解。 短的在上面,短的在下面。 第三个字呢,对,指的是人的腋窝。 嗯,第四个字不是日,日是象形字,后面有个说法,就是说话的意思,所以表达成这样,就像吐舌头一样,反正就是这样,当嘴唇动了,字就出来了,所以是“悦”,也就是孔子说的“悦”,孔子说的“悦”。
(孔子)
象形文字:这是最原始的造字方式,削弱了图画的性质,加强了符号的性质。 苏美尔、古印度、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由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图案独立产生的。 全世界的聪明人都有一个想法,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先画再说。
(一起来画吧)
所以,大家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 反正画出来了,就当人物用了。 这是一个象形文字。 看,后面的字就是这么来的。
(象形)
回义:回义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汉字按各自的意思组合而成的新汉字。 由一个以上的单个字符组成。 例如这个:
(停止)
一边是“人”,一边是“木”。 一个人在树旁休息而不工作是“休息”。
复注:许先生(许慎)说得干脆,“复注者,创班,同意受之,‘考’‘旧’也。” 也就是说,转竹子是一种完全的同义词,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今只用“旧”字代替“考”字,“考”的意义和用法都已转移。 这可能是由于方言的差异。 比如黄河边的人造了一个字叫“考”,长江边的人造了一个字叫“老”,但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后来合二为一了,转柱子就出来了。 大家理解的时候,就理解为同义词。 我们不是在做学习,所以不要把它当真。
借:这位许先生说得简单点,就是“借者无言,凭声索物”。 根本没有这个词。 为了表达这件事,借用的词都是同音字。 但同音字不一定是借词。 借字是用来表达新意而不造新字,即翻新旧字。 然而,这种借而修之的方法,往往是借而不还。 比如早在,借词是《礼记·乐书》:发扬光大。 “尿”写成“溺”; 《庄子》:道溺于粪。 为什么,很难理解。 让我们打个比方。 你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这就是这个词的发音。 我不会写声音。 靠,我有一招:
(假装)
嗯,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形声:这种造字,汉字多得数不过来。 小时候,看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照着一半念出来。 它是在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表示义类的形变和表示音类的声变组成的两个字或字的复合体。 形声字是最多产的造字形式(如老鼠一窝接着一窝,是最有害的造字方法)。 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代指事物来服务,注音符号一般可以由象形字来服务,指代事物和识字。
(注音)
看看,烦了,就这样,一堆字就出来了。 与谈话有关的是请客,与水有关的是清水,与太阳有关的是晴朗,与阳光有关的是,与思有关的是情、情,与虫有关的是龙, 蜻蜓. 很好玩,你累了! 形声字其实很容易读错。 不信你看看下面的内容,你真的能全部读对吗?
(其实形声字不好读)
五、篆刻的实际加工与辩证认识
有时候,真的找不到词,怎么办?
1. 替换相似文字家族的词。 比如甲骨文需要刻一个字,找不到字,那么可以从金文中借用,但尽量不要从小篆中借用。 如果想刻苗篆书的某个字,实在找不到,可以向小篆借,但在金文或甲骨文中很难找到。
2.组合和拆分字符。 这很容易理解。 当某个部分被去除时,它就成为一个单独的字符,一个拆散的字符; 当两个相应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字符时,一个组合字符。 这是最后的手段。
关于辩证的认识,很多高手的印章里面都有一些话。 经过严格审查,他们使用的是“不正确”的词,但新人不要这样想。 大师们都这样做了,我也会这样做。 需要注意的是,主子的婚外情叫“情”,小人物的婚外情叫“包小三”。 不要和高手比。 当你成为大师,再创作人物时,自然会效仿,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老李克堂】第118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