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各大报纸纷纷转发消息:教育部宣布,今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开学年级将使用教育部组织的“部委版”语文教材. 每一篇采访文章的标题都是“小学生先认识汉字再学拼音”。
消息一出,全国人大代表陈振连备受关注。 据媒体在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从十届全国人大一届到五届的五年间,他提交了八项保护汉字文化的议案。 首先是从保护、弘扬、弘扬汉字文化的角度出发; 逐渐过渡到呼吁立法《汉字保护法》,去年今年还特别关注对几十年来汉字学习中“拼音优先”的习惯性教育做法提出质疑。 ,并试图从继承汉字文化基因的角度,提出“以文为先”的改革新思路; 并且反映和分析了当今网络时代汉字的尴尬处境。
得知教育部颁布了下属编写的新语文教材,并采用了“小学生先学汉字再学拼音”的全新、更科学的教学理念,陈振联教授非常感动。 他认为,全国人大的提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通过,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反应也很快。 组织专家编写新教材,使其“落地”,令人钦佩。 现在教育部修改了教材,要求孩子先学习汉字的读写。 其实,这是出于一种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的坚守——而不仅仅是趋利避害、趋快避慢的正常思维。 ,而是注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百年大计,纵然自讨苦吃容易,但这种做法体现了改革创新、大智大勇、攻坚克难的“求潮者”精神. 作为人大代表,我们理应坚决支持和赞扬这种勇于传承中华文明的做法。
陈振联教授多次强调,一项伟大的汉字教育改革小学生作文,即使是局部或具体的改革,也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推动、推动和深化。 高层领导的理性选择和决策,教育部的推动,教育部专家学者编写教材的落实,全国近千万小学新生的经验和实践,这些因素远远大于我的。 作为人大代表的初步想法和想法。 但能以有限的思想为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贡献一份力量,实属人生难得的幸运。 每个人的努力都像涓涓细流,流入国家、民族、时代的海洋。 这是何等壮观的一幕? 有了这个生活,丈夫还能要求什么呢?
链接一:2013-2017年陈振联代表提案目录
(1)2013年《关于在全国设立“汉字书写日”促进汉字“书写”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倡议》
(2) 2013年《论汉字书写输入法与键盘改造的自主创新》
(3)2014年《关于提请全国人大立法设立“汉字书写日”强调中华文明传承的议案》
(4) 2015年《关于在国家层面有序开展“汉字文化工程”启动<汉字保护法>立法工作的议案》
(5) 2015年《树立汉字尊严,提升民族自信心,为《汉字保护法》立法做好充分社会文化准备》
(6) 2016年《启蒙教育阶段弱化拼音教学加强形形记忆确保汉字基因稳定传承的建议》
(7) 2017年《关于在小学基础教育中以“写”代替“拼音先”,保护汉字文化传统的倡议》
(8) 2017“汉语拼音”还是“汉字拼音”? ——关于互联网时代汉字教育“起点”的建议》
链接2:语文一年级主编、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表示,这本教材最大的改革是改变孩子学习拼音的习惯和传统首先是他们上学多年。 第一个识字文字是“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而不是原来的“a、o、e”。 9月1日,也就是几天后,全国各省小学的孩子们将在第一节课上首先认识汉字,开学一段时间后,再学习拼音。 温如敏解释说,此举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汉字的原始感觉,一上学就开始学习汉字员的拼音,而不是拼音字母。 一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声母”和“韵母”的概念性知识,刚开始学习时会害怕抽象的拼音字母。 不少老师还反映,拼音的字母表太抽象,不好教。 有些孩子会因为反复背诵而感到厌烦,甚至对语文课失去兴趣。 而且很多小学生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一开始上中文课也学拼音字母,很容易和英语学习混淆。 因此,把汉字的学习放在首位,第一印象不是abcd,有助于一开始就建立起对汉字的基本认知。 未来千里之行,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
(改编自陈振联艺术讲座报道,图片来自网络)
陈振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浙江华夏书画社社长民盟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书画院院长员的拼音,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浙江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