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与汉字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部首相当于一行,可以穿过字、词、句、章。 学习和研究以部首为纲的汉字,会达到改善大纲、事半功倍的效果。
《偏旁部首用词》率先将偏旁部首的发展和读音、构词、构词、造句等功能系统地结合起来,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偏旁部世界”。 徜徉其中,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汉字的研究方法毂的读音,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自传体写作手法,文笔生动有趣
“我在人字旁边,我长这个样子……”
“你觉得我的甲骨文老祖,长得像个侧立的人形吗?”
“我一般都呆在朋友头上,有时会去别的地方”……
《部首有话要说》一书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每一个部首“展现自己的故事”,从“我的祖先”到“我的故事”再到“ 《我造字》,以流传开来,对常用部首的发展渊源和丰富内涵进行了详尽的叙述,相当于一部《部首自传》。 这样,所有部首都被赋予了人的行为和人的情感。 在文笔和叙事形式上,直接区别于图书市场上常见的“汉字故事”书籍。
整篇文章思路开阔,逻辑严密,文笔优美,读起来通俗易懂,引人深思,顿悟,或会心一笑。 你看,大人物(big)在介绍他的人物创建功能时,是这样说的:
遇到秃宝盖(冖)和“牛”字,就变成“拉”字。 牵牛花没有牛可拉,只好用长长的丝状卷须托住喇叭花。 牧童放牛,她却放花! 鲜花爬上篱笆,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又如陈(陈)字的侧边,自我介绍时,发挥想象力,巧妙地连接句子,直接做成汉语填空题:
遇到“不”字,就变成了“我”字。 勾践卧薪(xīn)尝苦胆,王相卧冰乞鲤,杜牧卧看织女牛郎,陆游卧听风雨,辛弃疾卧溪头剥荷花。
汉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这种拟人化、散文式、自传式的写作风格避免了枯燥的解释和繁琐的陈述。 是汉字科普读物写作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令人耳目一新。
常用偏旁部首读音详细标注,方便阅读学习
在古代,部首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实际上是一个字。 它们不仅有自己的形义,还有自己的读音。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读音大部分都鲜为人知了。 我不是汉字研究专家,也很少看得懂。
《部首有话要说》对照各种古籍,将227个常用部首的正确读音,包括笔顺毂的读音,一一理顺,并详细标注,使部首形象更加完整、形象。 我们在用电脑打字的时候,只要输入标示的拼音,就可以正确地打字。 例如:两点水(冫)的读音是“bīng”,三点水(水)的读音是“shuǐ”,四点水(火)的读音是“huǒ”。 . 书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所有读音都做了标注,方便阅读和学习。 实现了常用偏旁部首读音的普及,帮助我们在认、读、写、用等方面打下扎实的汉字学习基础。
同时家庭教育,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和弦字。 全书巧妙地利用连词在同一个句子中呈现多音字,使多音字的记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例如:“白云观(guàn)观(guān)白云”、“荷(hè)锄归见荷(hé)花”、“猫(máo)倚腰,捉小猫(māo)” “ 等等。
系统梳理常用偏旁部首的发展来源,促进汉字记忆
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逐步发展而来的。 很多都是象形文字,有的一眼就能认出来,有的就不是那么好认了。 很少有专家对这种“似而不似”的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各种典籍中的记载也是含糊其辞,读者更是一头雾水,难以揣摩其中的奥秘。 《激进派有话要说》一书巧妙地转换了思路,打开了一个解谜的通道。
本书以手写文字(手、金文)的侧面为例,这样追溯了汉字的发展历程:
人的手,包括手指和手掌。 有五指,掌连于腕。 造字时,五个手指、手掌、手腕(suǒ)都画出来,会很麻烦。 古人只是简单地采用速记的方法,画一条竖曲线来代表中指、手掌和手腕。 然后画两条弧线,一上一下,代表另外四根手指和手掌的上下两端。 (摘自《关于部首的说说》人体卷《笔迹旁》。)
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左手或者右手,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 根据上面的解释,在字迹(手)旁边画上铜字是不是很容易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确实有一套独特的造字规则。 本书通过对手字、自字、口字等的阐述,归纳出这样一个造字规律:无论是手字、自字还是口字,它们的初始造字方法人物是通过仔细观察眼前的人,它是由人体器官的轮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线条组成的。 此外,对童子榜、燕子榜、银子榜、公子榜的来源考证也有新的发现和解释。 这种创新的溯源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完成思维的转换,准确解读汉字的起源,克服机械记忆和被动记忆的弊端,实现形象记忆和思维记忆相结合,极大地提高汉语教学效率。人物。
书中还介绍了汉字的一些简化方法和造字趣事。
比如人物(你)旁边的自我介绍提到了简化汉字的方法:
我在简化汉字时,也用它作为代号来代替一些部首繁字(suǒ)。 “难(difficult)”、“戏(drama)”、“关(guan)”、“改(change)”这些汉字的简化,都是我的功劳。
这篇简洁生动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的起源,充分汲取造字的智慧。
融入大量中国文化常识,知识点难易结合
《激进派有话要说》这套书,本着不做快餐文化的原则,关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收录了大量关于汉字的成语、典故、轶事,并同时适当增加阅读难度,并包含一些笔画难读难写的繁琐单词和需要下功夫才能理解的知识点,鼓励大家“跳起来摘桃子”,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乐趣,有学习汉字的成就感。
本书收录的227个部首都有或多或少的笔画。 随着笔画的增多,造出来的字自然也就越来越难写了。 有一些字是难读难写的,这也是由汉字本身的形态特点决定的。 如鼎(鼎)字旁有十二幅画,其所造之“鼐(nài)”、“鼒(zī)”字自然难读难写。 《诗经·周颂·思义》云:“乃丁而乃,兕(sì)公(gōng)齐(qiú)。” 意思是祭祀(sì)时,大鼎、中鼎、小鼎排列整齐,用四角做成的酒杯呈弧形站立。 你看,读《诗经》需要认识这些字。
一些难字是我们追溯汉字起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难词涉及地名、饮食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字头罗(罒)中的“罘(fú)”与烟台知府有关。 “哇”(Wa)字中的“甏(bèng)”字与猪肉饭有关。
一些难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难以识别和区分,容易混淆,需要特别提醒。 如殳(shū)字旁的枢纽、榖、谷三个字,均读作“gǔ”。 它们的字形不容易区分,甚至需要放大字体才能看出区别。 第一个字,盖下是一个字“车”。 第二个字,盖下是横线加一个“木”字。 第三个字,盖下是横线加一个“和”字。 作者把这三个难写的字放在“祸”旁边,通过详细的解释告诉我们,这三个字分别与车、木、谷有关,分别指车毂和榖树(即,楮chǔ树)和五谷(即五谷)。
你知道“你”字后面的“你”的本意吗?
“脚”、“脚”、“停”,你知道当初谁是今天意义上的“脚”吗?
四点水的四个“灬”真的是四小点水吗?
为什么“气”字的部首不是方的?
什么是“马下果子”和“牛下果子”?
什么是“龟藏六号”?
...
这些有趣的问题在书中都有答案。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部首有话要说》,一起追溯汉字的起源,一起感受汉字的美,是一件非常有趣和快乐的事情。
“细说偏旁部首的人生经历,静静领略汉字之美。培养中国思维,丰富国学素养。” 让我们携手走进神奇的“部首世界”吧!
作者| 刘克生
编辑| 岳虎
投稿邮箱|
为您的专业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