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日文,这是古汉语拼音
与台湾朋友交流时,经常会发ㄆㄨㄣ等字。很多人认为这是日本人,甚至有人说这是日本占领台湾后的文化入侵。在这里,我要自豪而自信地告诉大家,这些不是日语,而是民国时期广泛使用的一种古汉语拼音。台湾的拼音方案是从大陆引进的。而现在大家都熟悉的拉丁字母版汉语拼音方案于1952年获得全国人大批准,并于同年正式纳入小学课本。解放初期我们也用过这个拼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语拼音的演变史吧!
汉语拼音演变史
汉字有两种:表意字和注音字。截至21世纪,世界各地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包括汉字、彝族、东巴、格巴、水书(部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在语义交流、文字记录、生词创造等方面优势明显。然而,汉字的晦涩难免让外国人望而却步,甚至成为中国古今文化普及的“绊脚石”。. 因此,古人也采用了多种注音方法。
一是直读法和朗读法。直音法在汉代盛行,在徐慎的《说文解字》中尤为突出。如“说文”中的“物质,只有声音”。也有注为“音定”,如唐代陆德铭所著《经释》中的“选,音十”。后世对直调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调性描述。如“刀”字,《康熙字典》注“至,平声”。直读读法虽然简单明了,但如果没有同音字要注意,或者拼音用的字比较深奥复杂,
二是逆向法。倒切法是用两个词拼出一个音。例如,“chang”字读“chiliangren”,意思是“chi”和“liang”拼在一起,得到“chang”字的读音。唐代去掉“反”字,称“斩”,如“常、赤梁斩”。逆切是一种基于音韵学原理的双拼法。
与直切法相比,逆切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声母和韵母不纯。逆切大字代表声母,小字代表韵母,但实际上每个汉字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没有单纯代表声母的汉字,也很少有纯元音的汉字。就算是逆切中的“零声母”,这个词上也一定有逆切。例如,“阿南”的意思是“武汉旗”。即使有一个押韵和押韵结尾的押韵,也只能使用一个倒切。例如,“向xiāng”就是“许良奇”。
其次,用于注解的拼音字符数量巨大。逆切法历来不断改进,如宋代的《广韵》、《极韵》,明代鲁昆的《交太韵》,清代潘雷索的《鹿吟》。但不管怎样,都解决不了关注词太多的问题。魏晋时期,上下字数以千计。要想掌握逆向切片的方法,首先要知道一千个左右的汉字。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认识一千多个汉字,需要学什么拼音呢?宋唐时期,人们做了声母三十六个,韵母两百个左右,数量仍然庞大。
此外,音韵学也存在不一致。比如倒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切的字相同(所谓“胡”是音韵学的概念,有张口、齿齿、合口、错口)形在现代汉语中。中世纪只有张嘴和闭嘴两种)。比如“吴,爱杜切”,其中“吴”是闭嘴,“艾”是张嘴。
由于上述限制,繁切还没有发展成为汉字的注音符号。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方汉字的奇迹》,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开端。
1840年代,西方列强的强大炮弹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也击倒了一些文人墨客。当各界人士都在思索强国之道时,有文人认为轰的拼音,汉字的难易程度是普及大众教育的绊脚石。这种观点被进一步放大,走向了极端。汉字被完全否定了。连鲁迅先生都说过“汉字不灭轰的拼音,中华必亡”的狠话。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清末至民初,掀起了巨大的断音运动,我国掀起了制定汉语拼音的热潮。各种拼音方案陆续推出。各种拼音百花齐放,色彩斑斓。此时,汉字笔画的字母方案已成为主流。
1913年由中国发音协会统一协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共颁布拼音字母39个。1920年修订拼音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40个。 1926年9月,统一民族语言筹备委员会制定并批准了《普通话罗马拼音法文》,由同年11月。1928年9月,被教育部公布为全国注音字母的第二种形式。现在台湾使用的拼音就是从这个版本开始的。
此后,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持续了 30 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发展拼音方案。汉字改革协会成立了“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1955年,毛主席签署批准了周有光等人研究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并在中央会议上通过。国务院成立了“汉语拼音规划审批委员会”。1957年提出《汉语拼音修正案》,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秋季开始,《汉语拼音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 .
为什么汉语拼音和日语如此相似?
日语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是日语中使用的拼音文字。它最早形成于公元 9 世纪。除一、两个平假名外,均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来;而“片假名”则是在平安时代创造的,用于教学和阅读。往往有多个片假名对应一个发音,而现在的日本片假名是在明治时期统一的。在日本,日常对话中使用平假名,有些外来词使用“片假名”,有些拟声词使用“平假名”。例如:动画片《北斗神拳》的经典台词:“我一生无悔”(我一生无悔无悔),这句话充满了汉字和平假名;
因为平假名是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而古汉语拼音是汉字的部首,当然会很相似!其实,并不是古汉语拼音像日语,而是两者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