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很重要,小学生学写作的几个误区,我们要警惕。
误区一:重技巧,不储备。
我们知道小学生从二年级就会有看图写话的要求,到了三年级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要求。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作文跟不上,于是就给孩子报了看图写话作文班。大家都觉得作文班就能解决作文的问题,这就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
我发现大部分三四年级同学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写作技巧,而是没有阅读的储备。没有阅读的底子,再高明的技巧其实也很难发挥作用。杜甫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储备,经过老师技巧点拨才会见效果。而没有阅读的储备,上完作文班也能写出作文,但是大家写得一模一样,这不叫作文,这叫八股文,应付考试还行,遇到灵活的作文题,还是不知所措,这怎么能说会写作呢?
误区二:只是抄,不理解。
我们学校老师经常布置摘抄的任务,摘抄的目的希望孩子们理解词语意思,掌握句子的用法。可是很多孩子并没有理解老师的用意,只是抄了一遍。这个词句好在什么地方,他并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因此孩子抄了一本又一本的好词好句,写作文时却用不上。
摘抄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既然摘抄了,没有用上,实为可惜。如果换成写批注或是词语造句或仿写,让孩子真正理解词语的用法,效果显然不一样。
所以摘抄不求多,理解用法是前提,理解了词句用法,我们才能在作文中反馈出来。
误区三:只是读,没引导。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读的重要性,爱上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喜欢读,却不会读,因此想写出好作文依然有困难。有的家长让孩子挑喜欢的书读,因此孩子往往挑选漫画和搞笑的书,这类书只能算消遣,读得再多,也改变不了作文的现状。很多家长重视孩子阅读,只是把课外书给了孩子,却没有和孩子交流书本内容,告诉孩子一些精读的方法,如批注阅读,思维导图,写读后感。没有引导,孩子显然以看故事为主,没有深度思考,以为故事看完了,书就读好了。一天能看好几本名著,孩子看得虽多,可遇到作文依然会发愁,就是缺乏引导,缺乏精读造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强调精读的重要性,没有精读就没有作文。
误区四:喜欢读,不愿写。
要想写好作文,不动笔肯定不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就说过写作的奥秘:“无它法,唯勤读书,多作自工。”对于喜欢读书的孩子说,读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而写并非如此。写作需要调动你储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写显然比读难得多,因此很多同学喜欢读,不愿写。
其实写并没有那么难,刚起步时可以教孩子写批注,学会分析名著中好词好句,可以从名著中挑选一些好句或好段让孩子模仿,这两种方式,显然比自己创作要简单。孩子也能接受,非常适合起步的孩子。等到孩子已经具备一定写作能力后,可以让孩子每天写一段话,记录当天见闻或感悟。题材不限,可以写天气,如:《冬天来了》《冷》;可以写事,写今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我考了100分》;可以写自己感受:《我今天生气了》等,字数不限。目的是培养观察能力和构思能力。坚持这样的小练笔,考场就能轻松写出好作文。
总之,作文很重要,切忌病急乱投医。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当我们了解了正确的写作方法。从阅读开始,从会读开始,把基础打牢,再辅之技巧,孩子一定能写出高分作文。
您有作文方面的困惑吗,说说您的看法。
您听说过三大精读法吗?为什么孩子看了很多书还是不会写作文,问题出在哪里?
1、作文是贯穿整个小学到高中。语文考试中,作文占分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都希望孩子作文拿高分,我们都相信孩子想要写好作文,喜欢看书是前提。
2、常用的读书方法有两种:略读和精读。何为略读,以追求好看的故事为目标,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不去细嚼慢咽的读书方式,小学儿童网,我们都可称为略读。略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略读的好处是让我们再短时间内吸收到很多信息。略读的缺点也很明显,只是囫囵吞枣的读书,只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把书当做消遣和娱乐,汲取的营养有限。
3、我们也给孩子们买了很多课外书,但是我们发现孩子依然不会写作文,或者说遇到作文就发愁,和孩子没有精读有很大的关系。略读能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阅读速度,从而促进阅读人能力提升。但是读书不关注细节,不去分析人物、故事情节、精彩的语段。孩子的作文进步必然缓慢,因为好的作文必须有精彩的细节。会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只有读到细节,关注细节,才可能写出细节。
4、学校的语文课,其实就是精读课,但是很多孩子只是听,并没有把老师讲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读书中去,的确有些遗憾。如果老师把精读作为一种任务布置给孩子完成,或许效果就不同。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我发现这三种精读法是最好操作的。这就是:批注阅读,思维导图,写读后感。
5、“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就是读书要做批注。批注的时候,我们才会深入思考。而思维导图,更多是整体把握书中的内容,如果说批注是从微观的角度看问题,思维导图,更强调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而读后感综合了二者的优点。
6、小学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期,孩子好奇心强,课余时间多。如果我们的家长既关注孩子阅读的量,也关注阅读的质;孩子既会略读,也会精读。相信孩子们写出好作文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7、最后总结一下,北大教授曹文轩老师说:“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当代散文家梁衡也好:“只有吃进一筐草,才能挤出一桶奶。”都说明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如果我们不喜欢读书,我们又不会读书,我们显然写不出好作文。
您的孩子害怕写作文吗,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您的留言点赞是我不断分享的动力。
“三味”认为,小学生不会写作文,主要原因在于:
孩子的"语文智力”发展还不成熟,他们根本还不清楚"作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写作文?
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还真要点耐心,急不得。关键还得让孩子去慢慢感悟"作文"的本质是什么。
"三味"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二步作文法”分享给家长朋友:
第一步:培养孩子对事件的口头表述能力。
培养孩子用自己所掌握的字、词、句,口头表述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事物)的发展经过、简单看法和原始情感。
第二步:让孩子把口述转化为纸上文字。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孩子将"深奥"的抽象作文认知,转化为具现实事件的形象上。从而感悟出作文的本质和方法。
以上简单的文字叙述,但愿对题主有所帮助。(类似问题,"三味"已有更详尽回答。敬请查阅。)
对于作文的畏惧,不单是存在于小学生阶段,而是存在于学生的任何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阅读量太少。这是不会写作文的最根本的原因。阅读太少,会让孩子写作文时内容空洞无物,甚至言不达意。多阅读,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接受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让他在阅读中多思考。这个问题就得需要父母的参与,要亲子共读,读完了,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让孩子养成积极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甚至,等到孩子年级稍微高一点了,可以哪怕是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是在培养孩子作文主题和中心意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阅读量大了,孩子的知识储备相应的也会更多,对于作文来说,就不至于无话可说的了。
图片源自网络
二、练笔太少。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不愿意写作文,老师不愿意教作文。也因此导致很多孩子一个学期下来也没有几次练笔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不愿意写,越不知道从何下笔。其实写作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除了阅读大量书籍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多写东西。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所以,可以鼓励孩子并不是在课堂上老师带着作文的时候才写,而是只要看到了什么事,经历了什么事,对于某件事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写下来。这些小作品并非是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只要想写随时都可以写。
图片源自网络
三、多数的孩子经历太少,眼界不开阔。现阶段的教育,多数的家长在假期,更多的把孩子绑在了课外班这棵所谓的“救命的大树”上面,很少带孩子出去旅游,接受新事物,开阔眼界,那么孩子必定脑子里就空空如也。另外,有的父母美其名曰带孩子出去旅游见世面,但更多的确是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去哪里。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去了解一些人文、历史或者科技类的东西更适合一些。
个人观点,究其原因,大概就是以上几点。
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是非常正常的情况。这决不是现在小学生的事,试问一下,你上小学时会写作文吗?后来读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现在,你都会写作文吗?
小学生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六要素的处理越来越合理,语言表述越来越流畅,这其实就达到了基本的要求。问题是现在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高,对于生活阅历浅、阅读面比较窄的孩子来讲,作文就变得十分痛苦了。
我的孩子初中一年级,曾经出版过童话《蓝迪的朋友圈》。她是一个喜爱写作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遇到过任何写作障碍。在她身上,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从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为了让孩子安心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里没有看过电视。从小到大,书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手不释卷是其生活写照。读书多,自然对问题理解比较深、文字表达比较恰切。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能力。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引导孩子观察万事万物,比如每天上下学的小路,我们给它起了很多优雅的名字:亲子路、彩云街、小吃世界、拉链开了等等,围绕每一个名字,都会有许多话题,这些话题自然就是写作的素材。现在她读了初中,不再走这条路,可上学路上的故事依然记得很多。三是培养孩子深入的思考能力。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输入和输出的转化离不开思考。有些家长常常说孩子读了很多书,依然不知道怎么写作文。这其中就是缺少转化的过程。思考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孩子围绕一些话题进行讨论,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就孩子读的书中的故事情节,孩子讲的学校里的事情等等,稍加引导都可能成为未来写作的素材。四是教会孩子写作的基本技法。对于小学生来讲,仿写是有效的手段,提供素材是必要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就知道如何写作了。
本文标签: